鸟类的生态类群
如果按照系统分类的方法去认识鸟类,可谓大海捞针,极具难度。而若从生态类群的角度入手,则简便而有效。当你在野外看到一只鸟时,不一定能叫出它的名字,更难以判断其分类地位(目、科、属),但通过观察、比较,就可以确定它所属的生态类群,再借助图鉴、请教专家,就可以比较简便地鉴定出鸟种。
鸟类生态类群可分为8个,其中平胸总目1个(鸵鸟类),企鹅总目1个(企鹅类),突胸总目6个(游禽类、涉禽类、猛禽类、攀禽类、陆禽类和鸣禽类),鸵鸟类和企鹅类在中国无自然分布。
【游禽类】
识别特征:翼发达,足具蹼,善于游泳、潜水、迁飞。常在水上漂浮,在水中觅食,绒羽厚密,尾脂腺发达,防护羽衣不易被水浸湿。嘴形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
代表目:雁形目、鸥形目、目、鲣鸟目等。
代表种:大天鹅、青头潜鸭、凤头、黑喉潜鸟等。
【涉禽类】
识别特征:通常具有喙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的特点,趾间蹼膜退化,大都不善于游泳,常站立在浅水中捕食和活动,适于涉水生活。
代表目: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等。
代表种:东方白鹳、苍鹭、黑翅长脚鹬等。
【猛禽类】
识别特征:喙和爪粗壮、锐利,带钩,视觉器官发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适于抓捕猎物,多以捕食动物为生。
代表目:隼形目、鹰形目、鸮形目等。
代表种:红隼、普通、长耳鸮等。
【攀禽类】
识别特征:趾为对趾型、并趾型、前趾型,适于在岩壁、树干、土壁等处攀缘生活,绝大多数为森林益鸟。
代表目:鹦鹉目、夜鹰目、犀鸟目、佛法僧目、啄木鸟目等。
代表种:绯胸鹦鹉、夜鹰、戴胜、灰头绿啄木鸟等。
【陆禽类】
识别特征:通常后肢健壮,翅短圆,不善飞翔,适于在地面行走。喙强壮,多为弓形,适于在地面啄食。
代表目:鸡形目、鸽形目等。
代表种:红腹锦鸡、珠颈斑鸠等。
【鸣禽类】
识别特征:足为离趾型,巧于营巢;鸣肌和鸣管发达,善于鸣啭。有复杂多变的繁殖行为;雏鸟多晚成性,需在巢中由亲鸟哺育才能正常发育。
代表目:雀形目。
代表种:麻雀、喜鹊、东方大苇莺等。
【鸵鸟类】
识别特征:翼退化,体表无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支不具羽小钩,不形成羽片。胸骨不具龙骨突起,无飞翔能力。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后肢粗大,适于奔走。雄鸟具有发达的交配器。
代表目:鸵形目、美洲鸵鸟目等。
代表种:非洲鸵鸟、鸸鹋等。
【企鹅类】
识别特征:前肢成鳍状,后肢短,置于躯体后方,足具4趾,前3趾间具蹼,游泳迅速。羽毛呈鳞片状,密接体表,呈覆瓦状排列,不具飞翔能力。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保持体温。龙骨突发达,适于划水。
代表目:企鹅目。
代表种:王企鹅、帝企鹅、阿德利企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