鹀科Emberizidae
(十九)鹈鹕科Pelecanidae
86.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大型游禽,体长约175cm。体羽灰白色,颈背具卷曲的冠羽;翼下白色,仅飞羽羽尖黑色;喉囊巨大,橘黄色或黄色,适于捕鱼;幼鸟用喙连头部一起伸入亲鸟喉囊内,取食半消化的食物。虹膜浅黄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色;嘴上颚灰色,下颚粉红色;脚近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沿海。喜群栖。主要以鱼为食,也食甲壳类和小型两栖类等。善飞翔,缩颈疾飞;善游泳,大口捕鱼吞入喉囊内,闭嘴缩喉排水而吞食。常营巢于高树上,产卵多为3枚,晚成鸟。
十一、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昼行性猛禽。羽色以棕、黑、白为主,腹面的颜色比背面的颜色浅,有利于飞行猎捕中的隐蔽;矫健;嘴强大、弯曲,适于撕裂猎物以便吞食;脚和趾强健有力,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两眼侧置,视力敏锐;翅强健,善于持久盘旋翱翔;鸟种体型差别很大;雌鸟体型多比雄鸟更大;肉食性;晚成鸟。
鹰形目广布于全球,包括4科75属266种。中国分布有2科24属55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2科7种。鹰形目鸟类全部列入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二十)鹗科Pandionidae
87.鹗Pandion haliaet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体长约55cm。上体深褐色,头及下体白色,深色的短冠羽可竖立,具黑色贯眼纹为识别特征;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海岸、水库及水塘附近。单独或成对活动。擅长捕鱼,从空中直插入水捕食鱼类。
(二十一)鹰科Accipitridae
88.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列入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小型猛禽,体长约33cm。上体蓝灰色,下体白色;眼先、眼周、肩部具有黑斑;飞翔时初级飞羽下面黑色,和白色的下体成鲜明对照。尾较短,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虹膜红色;脚黄色;嘴黑色,蜡膜黄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常单独或小群在高空飞翔或振翅悬停。主要以小鸟、鼠类、两栖类、昆虫等为食。
89.黑鸢Milvus migran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列入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体长54~69cm。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虹膜棕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常单独或小群在高空飞翔,主要以小鸟、鼠类、昆虫等为食。
90.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体长50~60cm。雄鸟上体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点;头顶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下体近白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皮黄白色,具锈色纵纹。雄鸟虹膜黄色,雌鸟及幼鸟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喜开阔地,尤其是多草沼泽地带或芦苇地。滑翔低掠,有时停滞空中。主要以小型鸟类、啮齿类、蛙类和大型昆虫等为食。
91.白尾鹞Circus cyane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1~53cm,雄鸟略大。雌雄异色。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白色的腰部特征鲜明。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湖泊、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和大型昆虫等为食。
92.大鵟Buteo hemilasi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体长60~88cm。有几种色型。上体暗褐色,下体浓茶色,喉和胸有暗褐色纹。虹膜黄色或偏白色;嘴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平原等。多白天单独活动,强健有力,主要以小鸟、鼠类、野兔等为食。
93.普通鵟Buteo japonic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猛禽,体长48~53cm。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色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偏白色,具棕色纵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翼宽而圆。虹膜黄色至褐色;嘴灰色,端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喜开阔原野,在空中热气流上高高翱翔,在裸露树枝上歇息。主要以小鸟、鼠类等为食。
十二、鸮形目Strigiformes
夜行性猛禽。全身羽毛色暗、柔软轻松,利于消音;头部宽大,羽毛排列成面盘,极似猫,故俗称“猫头鹰”;眼大,向前,适于夜视;耳孔特大,多左右不对称,利于夜间感知声音;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4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雏鸟为晚成性;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
鸮形目广布于全球各大陆的热带及其附近地区,包括2科29属251种。中国分布有2科12属33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1科3种。
(二十二)鸱鸮科Strigidae
94.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0~27cm,无耳羽簇的小型鸮。上体褐色,具白色纵纹及点斑;头顶平,具浅色的平眉及宽阔的白色髭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黄色的横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
【生活习性】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及森林边缘地带,常在白天及晨昏活动。矮胖,好奇,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快速振翅做波状飞行。食物以鼠类为主,亦捕食小鸟等动物。
95.长耳鸮Asio ot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36cm,中等体型的鸮类。上体褐色,具暗色斑块及皮黄色和白色点斑;皮黄色,圆面盘,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长达46~53mm,故名“长耳鸮”;面庞中央部位呈明显白色“X”形。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虹膜橙黄色;嘴角质灰色;脚偏粉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林间。白天隐伏于树枝上,夜间活动(有时白天活动)。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主要以昆虫、鼠类等为食。
96.短耳鸮Asio flamme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38cm,中等体型的黄褐色鸮类。上体黄褐色,布满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嘴深灰色;脚偏白。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林间,喜有杂草的开阔地。白天隐伏,晨昏活动。以鼠类为主,亦捕食小鸟等动物。
十三、犀鸟目Bucerotiformes
大、中型攀禽类。体羽以黑色、棕色、白色为主。喙长而下弯,具发达的羽冠或盔突。在洞穴中筑巢繁衍。犀鸟是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最有特色的鸟类,长着引人注目的大嘴,有些种类的嘴是空心的,大而轻;有些种类的嘴是实心的。既食果实,也食动物。
犀鸟目广布全球,包括4科19属74种。中国分布有2科6属6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1科1种。
(二十三)戴胜科Upupidae
97.戴胜Upupa epop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攀禽类,体长约24cm。通体呈棕栗色;嘴长且下弯;头具显著羽冠,似“头戴优美的装饰”,故得名“戴胜”;上背、翼小覆羽棕褐色;下背、肩黑褐色;腰白色,尾上覆羽基白色而端黑色;尾羽黑色,中部横贯一宽阔白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园地和乡野间的树木上。以昆虫为食,兼食蚯蚓、螺类等。因不清理巢中污物,不惜把自己“搞臭”以御敌害,被奉为“厕神”,得名“臭姑姑”。诗人贾岛《题戴胜》中写道:“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十四、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小至大型攀禽。喙型多样,适应多种生活方式,腿短、脚弱、并趾型,翅短圆。大多穴居,雏鸟晚成性。分布广泛,形态结构多样,各科特化程度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有些种类食果实。
佛法僧目广布于全球,以温热带居多。佛法僧目包括6科35属178种。中国分布有3科11属22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1科3种。
(二十四)翠鸟科Alcedinidae
98.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攀禽类,体长约15cm。上体金属样浅蓝绿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色;飞羽黑褐色,尾暗蓝色,胸以下栗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生活习性】性孤独,常独自栖息于临水的树枝或岩石上。主要以小鱼为食,兼食昆虫。翠鸟自古以来多入诗入画,唐诗《衔鱼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
99.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4~26cm,中等体型的黑白色鸟类。嘴粗直,长而坚;上体体羽黑色,具规则的波纹状白色斑点;羽冠显著,黑底白斑;下体大部白色,前胸具显著的黑色斑块;雄鸟翼下白色,雌鸟翼下黄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林中溪流、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湖泊湿地。喜站立于水域附近的输电线上瞭望,伺机捕食。主要捕食小鱼,兼吃小型蛙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以及少量水生植物。
100.斑鱼狗Ceryle rud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27cm,中等体型,黑白色。上体黑色而多具白点,初级飞羽及尾羽基部白色而稍黑。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与冠鱼狗的区别:体型较小,冠羽较小,具显眼白色眉纹。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至平原溪流、湖泊等水域。能够悬停于空中,因善于捕鱼而闻名。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小型蛙类、甲壳类、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十五、啄木鸟目Piciformes
中、小型攀禽。喙粗壮、长直如凿状;舌结构特殊,能伸出口外很长,钩取昆虫;对趾型足;尾羽多具坚硬的羽干,似第3足,支撑凿木。为林鸟,以昆虫,尤以树皮下昆虫为主食;多在树干凿洞为巢,雏鸟晚成性。
啄木鸟目广布全球,包括9科71属445种。中国分布有3科19属43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1科3种。
(二十五)啄木鸟科Picidae
101.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10cm,体型纤小。上体橄榄绿色,下体乳白色,杂有黑色斑点横纹;眉纹白色,过眼纹棕色,喉部及颏部近白色;中央尾羽白色。雄鸟前额圆斑橘黄色。虹膜红色;嘴近黑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竹林。常单独活动,多在地上或树枝上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
102.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型攀禽,体长20~25cm。体羽绿色,下体灰色;头灰色,眼先和枕部黑色。飞羽黑色,具白色横斑。雄鸟头顶红色,雌鸟头顶黑色或灰色。喙粗壮,长直如凿状;尾羽具坚硬的羽干,似第3足,支撑凿木。虹膜红褐色;嘴近灰色;脚蓝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鲜见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在树木上攀沿凿洞觅食,用长舌粘钩出树皮下或木质部里的幼虫;以各种昆虫为主食,偶食植物果实和种子。
103.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型攀禽,体长20~25cm。体羽黑白相间,上体黑色,下体白色;颈侧具黑色宽纹;肩部和两翼具白色斑点;尾下覆羽红色。雄鸟头顶红色,雌鸟头顶、枕部及后颈黑色。虹膜近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多在树干和粗枝上觅食,主要以甲虫、小蠹虫、蝗虫等昆虫为食。
十六、隼形目Falconiformes
昼行性中、小型猛禽。体型矫健,飞行迅捷;嘴短而弯曲,适于撕裂猎物吞食;两眼侧置,视力敏锐,可远距离锁定猎物;翅较狭尖,扇翅频率高,速度极快;脚和趾强健有力,趾端钩爪锐利,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体羽色较单调,多数为暗色。雌雄共同哺育后代,雏鸟晚成性。
隼形目广布全球,包括4科75属266种。中国分布有2科24属55种,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1科3种。
(二十六)隼科Falconidae
104.红隼Falco tinnuncul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猛禽,体长约33cm。体羽赤褐色。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色无横斑,上体赤褐色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色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色,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虹膜褐色;嘴灰色而端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混合林、旷野灌丛草地,停栖在柱子或输电线、塔上。喜在空中盘旋或悬停,寻找目标,猛扑猎物。主要以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105.红脚隼Falco amurensi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猛禽,体长约31cm,灰色隼。腿、腹部及臀棕色;飞行时白色的翼下覆羽为其特征;雌鸟额白色,头顶灰色具黑色纵纹;背及尾灰色,尾具黑色横斑;喉白色,眼下具偏黑色线条;下体乳白色,胸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翼下白色并具黑色点斑及横斑。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红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林缘、山脚平原、山谷和农田等开阔地区。停栖在柱子或输电线、塔上。黄昏后捕捉昆虫,有时结群捕食。
106.游隼Falco peregrin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体长约45cm,强壮,深色隼。雌鸟比雄鸟体大;成鸟头顶及脸颊近黑色或具黑色条纹;上体深灰色具黑色点斑及横纹;下体白色,胸具黑色纵纹,腹部、腿及尾下多具黑色横斑。亚成体褐色浓重,腹部具纵纹。虹膜黑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丘陵、沼泽、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落附近等。常成对活动,在悬崖上筑巢。飞行甚快,并从高空呈螺旋形而下猛扑猎物。为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种之一,有时做特技飞行。主要以小型鸟类为食,亦捕食鼠类。
十七、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分布有55科,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24科56种。
(二十七)黄鹂科Oriolidae
107.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3~27cm,中等体型的黄鹂。体羽大部分呈金黄色;嘴粗厚,嘴峰稍向下弯曲;因黑色过眼纹延至枕部而得名“黑枕黄鹂”;翅、飞羽和尾黑色。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雌鸟色较暗淡,下背黄绿色。虹膜红色;嘴粉红色;脚近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尤喜杨木林和栎树林。常留在树冠层活动,鸣叫洪亮悦耳,飞翔呈波浪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集小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黄鹂羽色艳丽,鸣声悠扬,宋代梅尧臣《闻莺》诗中描写极为传神:“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高枝抛过低枝立,金羽修眉墨染翎。”
(二十八)卷尾科Dicruridae
108.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8~30cm,中等体型的卷尾。体羽黑色,背和胸部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长呈叉状,最外侧尾羽最长且先端微曲上卷,故得名“卷尾”。虹膜棕红色;嘴及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溪谷、田野、林地,在开阔地常立在树木、输电线、塔上。常成对或集小群活动,领域性甚强。主要以昆虫为食。
109.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8~31cm,体型略大。通体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额部具发丝状羽冠,向后垂于背上;尾呈叉状尾,外侧羽端钝而上翘,形似竖琴。虹膜暗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及次生林活动。白天多单独活动,晨昏常结群栖息于树上,飞行快而有力,具有领域性。夏季主食昆虫,冬季主食种子。
(二十九)王鹟科Monarchidae
110.寿带Terpsiphone incei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有14个亚种。体长约30cm,身形优美,羽色艳丽。雄鸟有栗色、白色两种色型。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得名“寿带”。到了老年,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得名“一枝花”。雌鸟尾羽较雄鸟短小。头部闪亮黑色,头顶冠羽,鸣叫时可耸起,白色型体羽纯白色,栗色型背栗色腹白色,翅亦为栗色。虹膜褐色;嘴蓝色;脚蓝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杯状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草为巢材。主要捕食昆虫等,偶尔吃少量草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
(三十)伯劳科Laniidae
111.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19~20cm,中等体型。喙粗壮、侧扁,先端具利钩及齿突;腿强健,趾具利爪;上体褐色,下体棕白色;颏、喉白色;前额灰色,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尾楔形,尾羽棕褐色,尾上覆羽红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灰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少量草籽。诗人孟郊在《临池曲》中歌曰:“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
112.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3~28cm,体型略大的伯劳。喙粗壮、侧扁,先端具利钩及齿突;腿强健,趾具利爪;额、头顶、两翼黑色具白色翼斑,具黑色贯眼纹。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背红棕色。尾长,黑色,外侧尾羽皮黄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的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性凶猛,领域性强,能击杀比自己体型还大的鸟,为雀形目中的“猛禽”;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少量草籽。古人《西洲曲》中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的千古名句。
113.楔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28~31cm,体型较大的伯劳。喙粗壮、侧扁,先端具利钩及齿突;腿强健,趾具利爪;贯眼纹黑色,体灰色,两翼黑色,飞羽基部白色,形成较宽的白色斑带。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林缘和丘陵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凶猛。主要以昆虫为食,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三十一)鸦科Corvidae
114.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33~40cm,体型较小的灰色鹊。额至后颈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背灰色,两翼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缘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灰蓝色,具白色端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人工林、阔叶林、城市公园和城镇居民区。飞行时振翼快,做长距离的无声滑翔。多成小群活动,但繁殖期成对活动。杂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毛虫15000条,是著名的食虫益鸟。
115.喜鹊Pica pi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0~50cm,体型略小的黑白色鹊。头、颈、胸、背、尾黑色,腹白色;两翼及尾黑色,具蓝绿色、绿色等光泽,翼上具大型白斑;尾呈楔形,远较翼长。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栖息地多样,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农田及村镇。大多成对活动,喜欢将巢筑在居民区附近的乔木上,在居民点附近活动。冬日结大群。叫声响亮,性凶猛,机警。杂食性,主食昆虫,兼食种子。民间认为喜鹊是吉祥鸟,多入诗入画,有“喜鹊枝头叫,人心乐悠悠”“喜鹊登梅报佳音”等佳句。
116.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6~53cm,体型略大的黑色鸦。体羽黑色,具光泽;鼻孔裸露,嘴黑色,基部裸露皮肤浅灰白色;飞行时尾端楔形,两翼较长窄,翼尖“手指”显著,头显突出。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河流、农田和村庄;常成群活动。杂食性,既吃腐尸、昆虫、青蛙等,也吃植物种子。
117.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5~53cm,体型较大的黑色鸦。体羽黑色,带有紫绿色金属光泽;后颈的毛羽羽瓣较明显;嘴虽强劲但形显细小,基部被黑色羽,伸达鼻孔。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人工林。喜结大群栖息越冬,多在树上停息,觅食则在地上快步或慢步行走,很少跳跃。杂食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腐尸、垃圾等为食。
118.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50~52cm,体型较大的黑色鸦。通体黑色,体羽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嘴甚粗厚,略弯曲,峰嵴明显,嘴基具长羽达鼻孔处,额隆起明显;尾长,呈楔状。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繁殖期成对生活,其他季节常集群活动。性机警,多在树上或地上栖息,常伸颈张望和观察周围动静。适应能力很强,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雏鸟、鼠类、动物尸体及植物果实、种子等。
(三十二)山雀科Paridae
119.大山雀Parus cinere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山雀,体长13~15cm。上体蓝灰色,背略带绿色,腹白沾黄色;头、喉黑色,因脸部具大块白斑而又名“白脸山雀”;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酷似领带。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性活跃,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鸣声悦耳;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草籽等。大山雀是著名益鸟,一天可捕食害虫200多条。
(三十三)攀雀科Remizidae
120.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体长10~11cm。顶冠灰色,脸罩黑色,上下缘具一圈白色羽毛。背部棕色,下体皮黄色,尾凹形。雌鸟及幼鸟似雄鸟但色暗,头顶和眼罩为褐色。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脚蓝灰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平原地区阔叶林或疏林、芦苇丛、香蒲丛等。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性活泼,常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主要以昆虫为食。
(三十四)百灵科Alaudidae
121.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百灵,体长16~19cm。上体沙褐色具近黑色纵纹,具冠羽,冠羽长而窄,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色,胸密布近黑色纵纹;尾深褐色而两侧黄褐色。虹膜深褐色;嘴黄粉色,略长而下弯;脚偏粉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平原、旷野、半荒漠和荒漠边缘地带。繁殖期多结群活动,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翅做波状飞行。主要以草籽、嫩芽、浆果等为食,也捕食昆虫。
122.短趾百灵Alaudala cheleens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百灵,体长14~16cm。上体沙棕色,具黑色纵纹;下体皮黄白色,上胸具深色的细小纵纹,外侧尾羽白色;眼先、眉纹和眼周白色或皮黄白色,颊和耳羽棕褐色。虹膜褐色;嘴黄褐色;脚肉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荒漠、平原、河滩,冬季栖息于农耕地。常成十几只小群活动,喜鸣叫,鸣声婉转动听。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也食少量昆虫。
123.云雀Alauda arvensi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百灵,体长16~19cm。头顶具羽冠,眉纹白色或棕白色;上体沙棕色,具黑色羽干纹;下体棕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尾分叉,羽缘白色。虹膜深褐色;嘴黄褐色;脚肉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平原、旷野、农田地带。常集群在地面奔跑,做寻觅食物和嬉戏追逐活动。善鸣唱,鸣声柔美嘹亮。主要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
(三十五)扇尾莺科Cisticolidae
124.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小,体长9~11cm。体羽褐色,带黑色纵纹;腰及两胁黄褐色,下体棕黄色,胸、腹白色;尾凸状,端白色,中央尾羽最长,因尾羽展开时呈扇形而得名“扇尾莺”。虹膜褐色;嘴褐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草地、稻田、灌丛、沼泽及低矮的芦苇塘。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领域性强,冬季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杂草种子等。
(三十六)苇莺科Acrocephalidae
125.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苇莺,体长16~19cm。上体棕褐色,下体乳黄色,胸微具灰褐色纵纹;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尾较短且尾端色浅。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色;脚铅蓝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喜芦苇地、稻田、沼泽及低地次生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夏季整日鸣叫不停。其巢常被大杜鹃产卵寄生。主要以昆虫为食。
(三十七)燕科Hirundinidae
126.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小,体长12~14cm。上体灰褐色或沙灰色,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喉白色,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浅叉状。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活习性】喜栖息于湖泊、江河岸边的沟壑陡壁,近年来多选择城市基建开挖的沙质基坑和断壁掘成排的洞穴栖息繁育,被誉为“窑洞建筑师”。常集群活动,在水面或沼泽地上空飞翔,飞行轻快而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善于捕捉接近地面和水面低空飞行的昆虫。
127.家燕Hirundo rusti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体长15~19cm。上体蓝黑色,具光泽;颏、喉、上胸栗色;胸部有1条不整齐的蓝黑色横带,胸、腹部白色,上具浓淡不等的黄色斑点;尾长,呈深叉状,近端处具白色点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人类居住环境中,筑巢于房檐屋下,巢精巧别致,筑一新巢需11天,用1400块泥巴。在城乡附近,常成对、成群地栖息于房顶、电线、河滩、农田;在高空滑翔、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白居易有诗赞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家燕春来秋往,故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家燕是著名益鸟,一窝燕子一个夏季可吃掉100万只昆虫,如果将一个个昆虫排起来长达1km。
128.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燕,体长16~20cm。上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因腰有棕栗色横带而得名“金腰燕”,后颈有栗黄色或棕栗色形成的领环;下体棕白色,具黑色细纵纹;尾长而叉深。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村镇。习性与家燕相似,常结小群活动。性极活泼,飞行迅速而灵巧。休息时多停歇在房顶、屋檐、电线上。主要以昆虫为食,捕食飞行性昆虫。
(三十八)鹎科Pycnonotidae
129.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绿色鹎,体长17~21cm。上体暗橄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象牙色的嘴厚重,头及喉偏黑色,脸颊具白色细纹,颈背灰色,前颈有一白色颈环;尾黄绿色,具黑褐色端斑。虹膜褐色;嘴浅黄色;脚偏粉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林地,尤其是溪边沟谷灌丛、林缘疏林、次生林等。常成群活动,鸣声婉转悦耳。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捕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130.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鹎,体长17~21cm。上体土褐色,下体近白色;顶冠及颈背黑色;颏、喉白色,耳羽灰褐色或棕褐色。胸具灰褐色横带,因尾下覆羽黄色而得名“黄臀鹎”。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的次生阔叶林、栎林及混交林。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捕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131.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鹎,体长17~21cm。上体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额至头顶黑色,头顶略具羽冠;双翼橄榄绿色;眉和枕羽呈白色,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颏、喉白色。胸带灰褐色,腹白色。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农田及草地。性活泼,常呈小群活动,善鸣叫。杂食性,既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也食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三十九)柳莺科Phylloscopidae
132.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的柳莺,体长9~11cm。上体橄榄绿色,下体灰白色;嘴细小,具黄色的顶冠纹和粗眉纹;腰柠檬黄色,具两道浅色翼斑;臀及尾下覆羽浅黄色,新换的体羽眼先为橘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淡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阔叶林、次生林、果园等生境。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中。性活泼,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主要以昆虫为食。
133.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柳莺,体长9~11cm。嘴细尖,上体橄榄绿色,具两道明显的近白色翼斑。眉纹纯白色或乳白色,顶纹几乎不可辨;下体淡白色。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淡棕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性活泼,常单独或三五成群活动。停栖于森林的中上层,很少落地,动作轻巧灵活,敏捷地在树上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
(四十)树莺科Cettiidae
134.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列入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的树莺,体长11~13cm。上体橄榄褐色,两侧淡棕色,眉纹皮黄色;下体偏白色而染褐黄色,尤其是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虹膜褐色;上嘴深褐色,下嘴基色浅;脚肉棕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善飞翔,常敏捷地在灌丛枝叶间不停地跳跃穿梭。善藏匿,易闻其声不见其形。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草籽。
(四十一)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135.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山雀,体长11~14cm。上体灰色,嘴粗短而厚,头具黑色或褐色纵纹,翅短圆,尾细长呈凸状,黑色而带白边;下体多白色,有时带灰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深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性活泼,结小群在树冠层及低矮树丛中活动。行动敏捷,常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跳跃。主要以昆虫为食。
136.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的山雀,体长9~11cm。红头红胸,黑脸黑背;头顶、颈背栗红色,过眼纹宽黑色。颏、喉白色,喉中部有黑色斑块。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背蓝灰色,两胁栗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脚橘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常数十只结群活动。性活泼,常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或突然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且不停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
(四十二)莺鹛科Sylviidae
137.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纤小,体长约12cm。嘴短小,上体褐色,头顶及两翼红棕色,飞羽外缘红棕色;下体黄褐色,颏、喉、胸葡萄粉红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嘴端色较浅;脚粉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林缘灌丛、竹丛、草丛。活泼,好结群,常在灌木或小树枝叶间跳跃,一般做短距离低空飞行。主要以昆虫为食。
138.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
【保护级别】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鸦雀,体长约18cm。嘴黄色,具很大的嘴钩;眉纹黑色,长而宽阔,自眼上方一直延伸至后颈头顶至枕;额、头顶及颈背灰色;背黄褐色,通常具黑色纵纹;中央尾羽沙褐色,其余黑色而羽端白色。颏、喉及腹中心近白色,两胁黄褐色。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色。虹膜红褐色;脚粉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沼泽、湖泊、河口沙洲、沿海滩涂等湿地芦苇丛。性活泼,繁殖季节单独或结小群活动,非繁殖季节结大群活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极少下到地面活动。主要以芦苇茎秆上的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誉为“鸟中熊猫”。
(四十三)噪鹛科Leiothrichidae
139.画眉Garrulax canor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的鹛,体长21~24cm。体羽大体呈棕褐色;眼圈白色,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酷似眉毛,故得名“画眉”;顶冠及颈背有偏黑色纵纹;下体棕黄色,腹部中央灰色,颏、喉及上胸杂以暗褐色轴纹;飞羽棕色,尾羽深褐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褐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灌丛、树林以及城市竹林、庭院中;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性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做远距离飞翔。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野果、草籽等。极善鸣啭,鸣声悠扬婉转,是出名的笼养鸟类。宋代欧阳修《画眉鸟》中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四十四)椋鸟科Sturnidae
140.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黑色八哥,体长24~28cm。通体羽毛黑色,有金属光泽;额羽耸立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形似“八”字形而得名“八哥”。冠羽较长,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色及白色横纹。虹膜橘黄色;嘴乳黄色,嘴基红色;脚暗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农田、牧场和村庄等。杂食性,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食植物性食物。性活泼,结小群生活。鸣声嘹亮,善于模仿,历代多有吟颂。如“依依永恒深情,舞姿翩翩弄影。歌音清脆似金钟,室内又多一景。”“类同乾鹊将母小,族比慈鸟未是多。借问人间何手足,相逢此鸟便称哥。”
141.灰椋鸟Spodiopsar cinerace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椋鸟,体长22~24cm。上体灰褐色,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侧具白色纵纹,颊和耳覆羽白色,具黑色纵纹,尾部覆羽白色;下体、颏白色,喉、胸、上腹暗灰褐色。虹膜偏红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阔叶林、疏林、农田、公园和草地;性喜结群,飞行迅速;多栖息于输电线、塔和树木枯枝上。主要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益鸟,一天可捕食蝗虫100多只,是蝗虫的克星。
(四十五)鸫科Turdidae
142.乌鸫Turdus mandari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鸫,体长29cm。雄鸟全身黑色,嘴橘黄色,眼圈略浅,下体色稍淡,呈黑褐色。雌鸟较雄鸟色淡,上体黑褐色,下体深褐色,没有黄色眼圈,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林缘、农田、村镇和城市园林。常结小群,是高度适应城市生活的鸟类。常在地面上奔跑,善鸣叫,可以模仿其他鸟鸣。夏季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四十六)鹟科Muscicapidae
143.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的鸲,体长约14cm,雌雄异色。头顶两侧、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为鲜亮辉蓝色,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钴蓝色,眉纹白色;雌鸟褐色,尾蓝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林下;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杈和地面跳跃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偶食植物种子和果实。
144.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鸲,体长13~15cm。雌雄异色。具明显而宽大的倒三角形白色翼斑,尾黑色,外侧尾羽橙红色。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黑色,头顶及颈背灰色而具银色边缘,体羽余部橙红色,中央尾羽深黑褐色;雌鸟体羽褐色,下体略浅。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河谷及村镇。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跃寻觅食物,不喜高空飞翔。休息时立于凸处,尾颤动不停。主要以昆虫为食。
145.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水鸲,体长约14cm。雌雄异色。雄鸟通体暗灰蓝色,翅黑褐色,腰、臀及尾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端部及羽缘褐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单独或成对活动,栖息于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或停栖于水中砾石。尾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领域性强,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146.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体长约13cm,黄、白及黑色的鹟。雌雄异部暗黄;雄鸟上体黑色,白色眉纹醒目;下体黄色。雌鸟上体暗褐色,腰部暗黄;下体色较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
(四十七)雀科Passeridae
147.麻雀Passer montan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的雀,体长13~15cm。上体近褐色,额、头顶至颈背栗褐色,颈背具灰白色领环,脸颊白色,颏、喉黑色;下体皮黄灰色,背沙褐色,具黑色纵纹。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分布广,常栖息于屋舍、瓦檐或树洞中;性极活泼,喜结小群活动,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以昆虫为食。“车水马龙人声喧,群雀枝头绰绰影。高楼大厦有缝处,安家落户无声音”是对闹市中的雀类的生动记述。
148.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13~15cm,小型艳丽麻雀,雄雌异色。雄鸟上体栗红色,背中央具黑色纵纹,头棕色或淡灰白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灰白色或灰白色沾黄。雌鸟上体褐色具宽阔的皮黄白色眉纹,颏、喉无黑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杂食性鸟类,主食植物性食物,亦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四十八)鹡鸰科Motacillidae
149.黄鹡鸰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鹡鸰,体长17~20cm。眉纹黄白色,上体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下体黄色,尾较短,黑褐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近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尤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时两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进。主要以昆虫为食。
150.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的鹡鸰,体长16~20cm。雌雄异色。雄鸟头部、下体艳黄色,背黑色或灰色,翅暗褐色,具两道白色翼斑;雌鸟头顶及脸颊灰色,额和头侧辉黄色,眉纹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水域岸边,尤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栖息时尾常上下摆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食植物性食物。
151.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鹡鸰,体长17~19cm。上体暗灰色,腰黄绿色,下体黄色;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翼斑;尾较长,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一对尾羽白色;雄鸟颏、喉部夏季黑色,冬季白色;雌鸟颏、喉部均为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脚粉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水域岸边,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小群;常停栖于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尾不断上下摆动,飞行呈波浪式。主要以昆虫为食。
152.白鹡鸰Motacilla alb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鹡鸰,体长18~20cm。上体灰色,下体白色,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具白色翼斑;前额、颊白色;头顶和后颈黑色;胸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颏、喉白色或黑色。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在地上走走停停,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栖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
(四十九)燕雀科Fringillidae
153.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雀,体长14~17cm。雌雄异色。雄鸟头至颈背黑色,背近黑色,具棕黄色羽缘,胸、肩棕色,腰、腹部白色,两翼及尾黑色,具棕色的翼斑;非繁殖期雄鸟体色较淡,与繁殖期雌鸟相似,头部为褐色,头顶和枕具黑色羽缘,颈侧灰色。虹膜褐色;嘴黄色,端黑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各类森林。喜跳跃和波浪状飞行。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于地面或树上取食,主要以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即谓此鸟。
154.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雀鸟,体长17~21cm。雄雌异色。嘴黄色较粗大,端部黑色;雄鸟头黑色,肩、背灰褐色,两翼近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臀黄褐色;雌鸟头部黑色少,飞羽端部黑色。虹膜褐色;嘴黄色,端部黑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也出现于河谷、农田和城市公园中。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树栖性,频繁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主要以种子、果实、草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155.黑头蜡嘴雀Eophona personat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雀鸟,体长17~20cm。黄色的嘴硕大,体羽灰褐色,头部、尾部、翼尖黑色。与黑尾蜡嘴雀相似,但头部黑色范围小,飞羽中间有白斑,末端无白斑,嘴端无黑色。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丘陵和平原的溪边次生林、灌丛和草丛,较其他蜡嘴雀更喜低地。通常结小群活动,不断地从一枝跳到另一枝,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夏季以叶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156.金翅雀Chloris sini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的雀鸟,体长12~14cm。顶冠及颈背灰色,眼周黑褐色,胸腹红褐色,背深褐色,具宽阔的黄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和臀黄色,尾呈叉形;雌鸟色暗,体羽褐色。虹膜栗褐色;嘴偏粉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灌丛、人工林、林园及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集群活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在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觅食。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籽和谷粒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五十)鹀科Emberizidae
157.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略大的鹀,体长15~18cm。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眉纹白色,眼先黑色;头顶、后颈和耳羽栗色;背、肩栗红色,具黑色纵纹;颏、喉白色;胸棕色,两胁棕红色;下体皮黄白色。雌鸟色较淡,眉线及下颊纹皮黄色,胸皮黄色。虹膜栗褐色;嘴灰黑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居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开阔灌丛及林缘地带,冬季至较低的平原地区。繁殖期成对活动,冬季常集成小群,很少单独活动。冬季以各种野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夏季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158.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鹀,体长13~15cm。雄鸟头部黑色,具白色的眉纹、中央冠纹和颚纹;喉黑色,腰棕色,无纵纹;背、肩褐色,具黑色纵纹;胸栗色,下体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无纹。雌鸟色暗,头为褐色,颚纹黑色。虹膜深栗褐色;上嘴蓝灰色,下嘴偏粉色;脚浅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多隐藏于山坡林下的浓密棘丛,不喜无林的开阔地带。单个或成对活动,迁徙时常结成小群。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
159.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鹀,体长14~15cm。头顶一束羽毛高高翘起形成凤头是本种识别特征。雄鸟具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眉纹长而宽阔,前端黄白色,后端鲜黄色;喉黄色,胸具半月形黑斑,两胁具栗色纵纹。背锈红色,具黑色羽干纹;下体白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具两道白色翅斑。雌鸟羽色较暗。虹膜深栗褐色;嘴近黑色;脚浅灰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丘陵及山脊的干燥落叶林及混交林,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集小群活动。性活泼而胆小,频繁在灌丛与草丛中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以昆虫为主食。
160.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14~15cm,黑色及黄色鹀。雄鸟头、颈背、喉和上胸灰色,眼先、颏黑色;上体余部浓栗色具明显的黑色纵纹;下体浅黄色或近白色,肩部具一枚白斑;尾色深而带白色边缘。雌鸟头橄榄色,过眼纹及耳覆羽下的月牙形斑纹黄色。虹膜深栗褐色;上嘴近黑色并具浅色边缘,下嘴偏粉色,嘴端深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林缘落叶林、灌丛和草坡,越冬于芦苇地、灌丛及林缘。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杂食性,以草籽、植物果实和谷物为食,也以昆虫为食。
161.苇鹀Emberiza pallasi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的鹀,体长13~14cm。雄鸟头、喉和上胸中央黑色,具白色颈环,上体具灰色及黑色的横斑。下体乳白色。雌鸟为浅沙皮黄色,且头顶、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虹膜深栗色;嘴灰黑色;脚粉褐色。
【生活习性】春季主要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芦苇丛中,秋冬栖息于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芦苇沼泽和农田地区。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期集小群活动。性活泼,常在草丛或灌丛中反复起落飞翔。主要以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162.小鹀Emberiza pusil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型小的鹀,体长约13cm。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体余部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下体偏白色,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地、灌丛。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集群活动。主要以苇实、草籽等为食,也食各种昆虫等动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