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科Anatidae
3.鸿雁Anser cygnoid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88cm,为体大颈长的雁类。上体灰褐色但羽缘皮黄色;嘴黑色且长,与前额成一条直线,嘴基环绕一道狭窄白带;飞羽黑色;臀部近白色。虹膜褐色;脚深橘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及附近农田地区。主食植物性食物,兼食动物性食物。喜群居,飞行时作典型雁叫,为升调的拖长音。
4.豆雁Anser fabali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大型雁类,体长69~80cm,体重约3kg。上体灰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污白色;嘴黑褐色,具橘黄色带斑,得名“豆雁”。虹膜褐色;脚橙黄色;爪黑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喜群居,飞行时成“一”字形、“人”字形等队列。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吃果实与种子,少量动物性食物。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历代多有赞颂,如“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5.灰雁Anser anser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70~90cm,是体大而肥胖的灰褐色雁。粉红色的嘴和脚为本种特征。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虹膜褐色。
【生活习性】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中,主食植物的根、茎、叶、嫩芽、果实和种子等,也吃螺、虾、昆虫等小型动物。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
6.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62cm,中等体型的灰色雁。嘴较短,环嘴基有白斑延伸至额部而得名;腹部具近黑色斑块;飞行时两翼显长且振翅较快。虹膜深褐色;嘴粉红色;脚橘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繁殖于北极苔原,栖息于开阔地带,以及山区的缓坡和湖泊。中国境内于东部的疏树草原及农田越冬。
7.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140cm,较高大的白色天鹅。雌鸟略小。体羽洁白,头部稍带棕黄色。与大天鹅最显著的区别是小天鹅嘴黄色仅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虹膜褐色;嘴黑色,带黄色嘴基;脚黑色。
【生活习性】栖居于多芦苇和水草的开阔的大型湖泊及大型河流。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籽为食,也吃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善高飞,飞行时成“V”字形。杜甫以“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抒发高尚情怀。
8.大天鹅Cygnus cygn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155cm,体型高大的白色天鹅。嘴黑色,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比小天鹅体型大;游水时颈部较疣鼻天鹅为直,亚成体羽色较疣鼻天鹅更为单调,嘴色亦淡。虹膜褐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繁殖于北方湖泊的苇地,结群南迁越冬。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大型湖泊、水库,以水生植物为食,兼食水生动物。常聚群活动,结群飞行时成“V”形,善飞,可达9000m高空,飞行时较安静。古代称“鸿鹄”,陈胜曾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
9.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60cm,具醒目色彩的黑白色鸭。头部暗绿色,嘴及额基部隆起的皮质肉瘤鲜红色。胸部具有一条栗色横带,肩羽、飞羽、尾羽末端和腹部中央的纵带均为黑色,其余体羽白色。虹膜浅褐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沿海泥滩和河口等地。飞行疾速,两翅扇动较快。喜成群生活,尤其是越冬季。主食水生无脊椎动物,兼食小型鱼类和植物。
10.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60cm,橙栗色鸭类。通体黄褐色,雌雄羽色基本相同。雄鸟头顶棕白色;颊、喉、前颈及颈侧淡棕黄色;夏季有狭窄的黑色领圈。飞行时白色的翅上覆羽、铜绿色翼镜显著。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黑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其附近的荒地、农田等各类生境中。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集数十、近百只大群。主食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兼食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
11.鸳鸯Aix galericulata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全球性近危。
【形态特征】体长约40cm。雌雄异色。雄鸟有醒目的白色眉纹,金色颈,背部长羽以及拢翼后可直立的独特的棕黄色炫耀性帆状饰羽。雌鸟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眉纹白色,亦极为醒目和独特。雄鸟的非婚羽似雌鸟。虹膜褐色;雄鸟嘴红色,雌鸟嘴灰色;脚近黄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偏僻的沼泽、河滩;性机警,杂食性,主食水生植物,兼食小型动物。营巢于水边的树洞中。
12.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30cm,深绿色及白色鸭。雄鸟繁殖期冠纹黑色,胸部具暗绿色狭窄颈带,背、两翼深绿色,尾黑色,体羽余部近白色。雌鸟具暗褐色过眼纹,背部棕褐色,颈部、腹部黄褐色。虹膜:雄鸟红色,雌鸟深色;嘴近灰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茂的江河、湖泊、池塘、沼泽;营巢于树上洞穴,常栖息于高树上。主食植物嫩叶、嫩芽、根和种子,偶尔取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
13.罗纹鸭Mareca falcat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50cm,中等体型的河鸭类。雌雄异色;雄鸟头顶栗色;额有一块白斑。眼周至后颈侧暗绿色并具光泽,喉及嘴基部白色使其区别于体型甚小的绿翅鸭。雌鸟暗褐色杂深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结小群活动。以水生植物为食。
14.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中型游禽,体长47~62cm,雌雄异色鸭类。雄鸭嘴黄绿色,脚橙黄色,头和颈深绿色带光泽,颈部有一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两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白色。胸栗色。翅、两胁和腹灰白色,具紫蓝色翼镜,翼镜上下缘具宽的白边,飞行时极醒目。雌鸭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脚橙黄色和具有紫蓝色翼镜及翼镜前后缘宽阔的白边等特征。虹膜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滩涂等水域。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家鸭是绿头鸭的驯化养殖型。
15.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50~64cm,大型鸭类。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是本种识别特点。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虹膜褐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以植物为主食,兼食无脊椎动物。
16.针尾鸭Anas acut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55cm。雌雄异色。雄鸟头暗褐色;颈侧、前颈至腹部白色;后颈、背胁灰色;翼镜铜绿色;中央尾羽特别延长,黑色。雌鸟全身褐色,有黑褐色斑纹,尾羽较雄鸟短,但亦形尖。因中央尾羽延长似针,故得名“针尾鸭”。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集群活动,性机警,易惊飞;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水生无脊椎动物。
17.绿翅鸭Anas crec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小型游禽,体长约37cm。雌雄异色。雄鸭头颈栗褐色,头侧有黑绿色带斑,两翅暗褐色,翼镜翠绿色;脸部“绿色大逗号”是雄鸟的重要辨识特征。雌鸭头顶及后颈棕色,具粗而密的黑褐色纵纹,头颈两侧淡棕色。虹膜棕色;嘴黑色;脚暗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池塘,以水草、种子、蠕虫为食。迁徙时成群飞行,是我国雁鸭类中的优势种之一,数量多,分布也很广。
18.琵嘴鸭Spatula clypeat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约50cm。体大嘴长,嘴末端宽大如琵琶,故而得名“琵嘴鸭”。雄鸟头和颈黑褐色,两侧闪蓝绿色的金属光泽;胸至上背的两侧和肩的外侧白色;翼镜金属绿色;腹栗色,尾羽白色。雌鸟上体大都暗褐色,下体淡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橘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主要以螺、虾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水藻等。
19.白眉鸭Spatula querquedu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32~41cm,中等体型的鸭。雌雄异色。雄鸟繁殖期头部紫棕色,具宽阔的白色眉纹,从眼前延伸至颈侧,故得名“白眉鸭”;胸、背部棕色,胁部灰色,肛周和尾棕色。雄鸟非繁殖期与雌鸟近似。雌鸟褐色的头部上图纹显著,腹白色。虹膜栗色;嘴黑色;脚蓝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江河、沼泽、池塘、沙洲等水域中。迁徙和越冬时见于海岸泻湖、湖泊。常成对或小群活动,迁徙和越冬期间集成大群。主食水生植物的叶、茎、种子,兼食水生无脊椎动物。
20.花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全球性易危。
【形态特征】体长39~43cm,中等体型的鸭。雌雄异色。雄性脸部由黄色、深绿色及黑色宽条纹组成;胸部粉棕色带黑点,两胁具鳞状纹;上体棕色,肩羽形长。雌性有明显的眼先斑点,圆且色浅;暗色的顶冠和贯眼纹与浅棕色眉纹形成对比。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繁殖于东北亚森林苔原及泰加林湖泊;越冬栖息于华中、华南的湖泊、江河、水塘、沼泽、水库等。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取食小型无脊椎动物。
21.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2~49cm,中等体型的潜鸭。雌雄异色。繁殖期雄性头部和颈部栗红色,胸部和尾部黑色,身体呈灰色。雌性头部灰棕色,眼后一条浅带,眼先和下颏色浅,胸及尾近褐色。虹膜:雄鸟为红色,雌鸟为褐色;嘴灰色而端黑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有茂密水生植物的湖泊、池塘、泻湖等。性胆怯机警,善于潜水。主要在深水地方通过潜水觅食,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的叶、茎、根和种子为食;春、夏季节亦觅食水生无脊椎动物。
22.青头潜鸭Aythya baeri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全球性极危。
【形态特征】体长约45cm。雌雄异色。体圆,头大,胸深褐色,腹部及两胁白色;雄性繁殖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两胁淡栗褐色,具白色胁骨状斑。雌性体色较暗,头颈为暗皮黄褐色,胸红褐色,腹白色缀有褐色,两胁前面白色更明显。虹膜:雄性白色,雌性褐色;嘴深灰色;跗跖铅灰色。
与凤头潜鸭雄性的区别:青头潜鸭头部无冠羽,体型较小,两侧白色块线条不够整齐,尾下羽白色。与白眼潜鸭雄性的区别:青头潜鸭头颈部为黑色具绿色光泽,胁部胁骨状白色显著。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秋、冬季集成数十只甚至百只的大群。常与白眼潜鸭、凤头潜鸭混群。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亦食小型动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浅水处亦可如河鸭直接将头颈插入水中摄食。
23.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全球性易危。
【形态特征】体长约41cm,中等体型的全深色鸭。雌雄异色。雄性体羽浓栗色,眼白色;雌性体羽暗烟褐色,眼色淡,侧看头部羽冠高耸;飞行时,飞羽为白色带狭窄黑色后缘,仅眼、尾下羽白色。虹膜:雄性白色,雌性褐色;嘴蓝灰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性胆小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常与青头潜鸭混群。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等。
24.斑背潜鸭Aythya mari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0~51cm,中等体型的鸭类。雌雄异色。繁殖期雄性头黑色带暗绿色金属光泽,胸和尾部黑色,两胁白色,背部夹有白色斑纹。雌鸟棕色,背部及两胁具白色斑纹,喙基部有一宽白色环。虹膜黄色略白;嘴灰蓝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繁殖于苔原地带,在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河流、沼泽等生境活动。于东、南部近海浅水处,河口、内陆湖泊、水库和沼泽地带越冬。善游泳和潜水,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
25.鹊鸭Bucephala clangula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40~50cm,体型中等的鸭类。雌雄异色。雄性头黑色,大而高耸;眼金色,嘴基部脸颊处具大块圆形白斑。雌性略小,烟灰色,具近白色扇贝形纹,通常具狭窄白色前颈环。虹膜黄色;嘴近黑色;脚黄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流速缓慢的江河、湖泊和沿海水域。性机警胆怯,善潜水,游泳时尾翘起。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等为食。
26.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34~45cm,体型小的黑白色鸭。繁殖期雄性头、颈和下体白色,眼周、眼先、枕纹、上背、初级飞羽及胸侧的狭窄条纹为黑色。体侧具灰色蠕虫状细纹。雌性额至后颈栗褐色,下颏及前颈白色,上体灰色。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脚灰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湖泊、池塘、水库及河流等生境。善游泳和潜水。主要捕食小型鱼类、甲壳类、贝类、水生昆虫等。
27.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
【保护级别】三有鸟类。
【形态特征】体长58~72cm,体型较大的食鱼鸭。雌雄异色。细长的嘴具钩。繁殖期雄性头及背部绿黑色,枕部具有短的黑褐色冠羽,胸部及下体乳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飞行时翼白而外侧三级飞羽黑色。雌性头部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河口地区等。善潜水,不甚惧人。主要以小鱼为食,也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
28.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被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濒危(EN)。是中国的特有种。
【形态特征】体长约58cm,体型较大的潜水食鱼鸭。雌雄异色。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嘴、腿和脚红色;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雄性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雌性头部和上颈棕褐色,冠羽较短。虹膜褐色。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湍急河流、湖泊、水库、河口地区等。善潜水,甚惧人。主要以小鱼为食,也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