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元思想文化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元思想文化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破坏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也影响到汉代以来所形成的儒家独尊思想。这些正是老庄标榜的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老庄、佛教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是包括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文人在内的“二十四友”之一。后经历“国破家亡,亲友凋残”的痛苦,思想剧烈变化,文风为之大变,诗文大都悲壮激昂,充满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元思想文化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破坏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也影响到汉代以来所形成的儒家独尊思想。人们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开始挑战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思想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觉醒。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这个时期:“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思想史上极自由、解放,最富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5]

(一)各种思潮的释放

由于社会动乱不安,人们深感生命无常,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并因此滋生出及时行乐的思想。魏晋之际,皇室与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也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便是残酷的诛杀。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死生毫无保障。社会的分崩离析,文化环境的宽松,生命的无常,人生的苦闷纠结在一起,使人的个性有了充分发展,精神得到了解放。在这种情况下,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

知识分子的玩世不恭乃至于愤世嫉俗,是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不满。这些正是老庄标榜的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老庄、佛教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玄学重清谈,不务实际。但也是在摧毁两汉独尊的儒术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清谈家的代表人物,号称“竹林七贤”,以任性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传统礼教的束缚。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导知识分子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从审美角度去亲近。于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在自然中游山观水的审美体验,推动山水美学的兴盛,对包括园林在内的山水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图3-13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始凿于北朝的响堂山石窟

(二)山水诗画与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

魏晋北朝时期的诗歌,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很丰富,从表现人生的伤感到谈玄说理,再到山水诗的兴起,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河北也出现了一批代表性诗人。

张载,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著《剑阁铭》。先写剑阁形势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张载存诗十余首。有《七哀诗》二首。其一“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乌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诗歌作品还有《赠司隶傅咸诗五首》《登成都白菟楼诗》《赠虞显度诗》《招隐诗》《七哀诗二首》《霖雨诗》《拟四愁诗四首》《述怀诗》《送钟参军诗》《赠枣子琰诗》《泛湖诗》《登台诗》等。

张协(?—约307年),字景阳。张载之弟,少时也极富才华。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年(307年),怀帝司马炽召其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

张协在三张中成就最高。今存诗十余首,多为五言。代表作《杂诗》十首,内容极为丰富,或写闺中怀人之思,或抒远宦思乡之感,或叹怀才不遇,或叹命途多舛,或高歌固穷守节,或自勉奋发努力。情志深远,造语清秀警练。

张协非常善于写景。如“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比喻极为贴切。又如“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描写秋之萧索肃杀,形象逼真鲜明。钟嵘《诗品》称其“词采葱茜,音韵铿锵”,“文体省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世之高手。”[6]他的诗才不仅远在张载、张亢之上,而且也超过张华、潘、陆等人。其长文《七命》,模仿枚乘《七发》笔法,以绚华大夫向冲谟公子讲述件事结构全文,亦较为著名。原有集四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景阳集》传世。(www.daowen.com)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东北)人。早年喜好老庄之学,与征虏将军石崇交往密切,常出入豪华“金谷别馆”。是包括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文人在内的“二十四友”之一。后经历“国破家亡,亲友凋残”的痛苦,思想剧烈变化,文风为之大变,诗文大都悲壮激昂,充满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刘琨有《刘琨集》十卷,《刘琨别集》十二卷,均已散佚。明人辑有《刘越石集》。流传下来的都是后期作品,有《答卢谌》《扶风歌》《重赠卢谌》等三首诗。《答卢谌》四言八章,是与段匹碑盟好时的作品。《扶风歌》是叙述自洛阳至并州赴任沿途所见所感,情调跌宕起伏,变化多致,富有乐府民歌的韵味。《重赠卢谌》是刘琨的代表作,是被段匹碑囚禁时所作。后半写功业未建而身遭拘禁的痛苦,倾吐壮志未酬、时不我待的惆怅和悲哀,“时哉不我与,去矣如浮云。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催双輈。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写得悲凉慷慨,撼人心弦,尤其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两句,被传为千古名句。刘琨的国破家亡之痛,英雄末路之悲,发之于诗,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图3-14 无极县刘琨浮雕像

刘琨诗歌极受后人推崇,《诗品》说他“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善为悲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才略》篇说他的诗“雅壮而多风”。

从绘画上看,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得到空前发展。先秦两汉绘画艺术中,虽然有自然山水元素,但只是人物画这一主流地位的背景和陪衬。从附庸的地位挣脱出来,进而形成独立的山水画,则始自魏晋北朝。魏晋北朝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给山水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玄学的兴起,又在精神上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老庄消极避世的思想受到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追捧,他们消极避世,归隐山林,追求安逸超脱的生活,山水形象也由此进入诗歌和绘画之中。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

图3-15 邺城东魏北齐时期皇家佛塔复原模型

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展,与园林营造相互影响。以诗画造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色。古代的园主大多熟谙山水诗、山水画审美,有的本身就是诗人和画家,他们由诗画构思园林,遵循诗意营造“空间中的文章”,斟酌山石、流水、花木的气韵与形态寓意,使之充满诗情画意。园林与诗的融合,直接体现在园林的匾额和对联,有的直接取于诗文,如“沧浪亭”即出自《楚辞·渔夫》中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园林的亭台楼阁廊桥建筑厅堂都有山水诗画的踪迹,园林因此又称“文人山水园”。魏晋及其后世的园林在审美意境上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倡导“生境、画境、物境”与诗的三境异曲同工。是山水诗画的物化呈现,是山水园林发展的文化源泉。

(三)西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魏晋北朝时期,佛塔建筑在河北出现,并且呈现明显的异域风格。北齐在邺城华林园仿龟兹国雀离佛院建雀离佛寺,还在邺西鼓山、凤凰山上建南北响堂寺、娲皇宫,将西域、北魏石窟艺术同中原寺庙建筑风格相结合,窟殿、楼台、阁榭等浑然一体,既有宗教建筑特色,又有园林风光。还有位于太行山南北通道和东西要道的井陉县千佛岩石窟、鹿泉区的封龙山石窟,都开凿于北齐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