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塔龙
艾伯塔龙(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尔伯脱龙、阿尔伯它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过7000万年前。
模式种的肉食艾伯塔龙(A.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龙公园发现,并以此省作为该属的名字。就其物种的数目,科学家们有不同的意见,已知的有1~2种。艾伯塔龙是双足的捕猎恐龙,有着很大的头,有很多大牙齿的颚骨及2只手指的细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部。虽然在兽脚亚目中体型较大,艾伯塔龙比其著名的亲属暴龙更细小,重量与现今的黑犀差不多。超过20只艾伯塔龙的化石已被发现,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在同一位点曾发现10只艾伯塔龙,可见它们有着群体活动,并且能容许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基本介绍
艾伯塔龙身长约9米,身高4.5米,体重4吨,蜥臀目兽脚亚目巨大的食肉恐龙的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晚白垩纪地层,因出土于加拿大的艾伯塔而得名。它是一种早期霸王龙类。比我们熟悉的霸王龙要早800万年就横行于天下,由于它身材比较小,腿部又长,因此应该是霸王龙类里跑得最快的品种。
艾伯塔龙比暴龙科的一些恐龙,如特暴龙及暴龙体型较小。成年的艾伯塔龙约有9米长。有几项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艾伯塔龙体重1.282~1.685吨。艾伯塔龙的头颅骨很大,颈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龙颈部约为1米长。头颅骨上的孔洞减低了头部的重量,并且提供了肌肉连接和感觉器的位置。它的长颚骨包含了超过60颗蕉形牙齿。较大的暴龙科却有着较小的牙齿。与其他兽脚亚目不同,暴龙科是异型齿的,即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在上颚前颚骨的牙齿较其他的牙齿为小,排列得更为紧密及横切面呈D形。所有暴龙科,包括艾伯塔龙在内,都有相似的外观。艾伯塔龙是双足的,及以长的尾巴来平衡头部及身躯。但是暴龙科的前肢相对于体形是极为细小的,且只有2趾。后肢很长及有四趾。大趾很短,只是其他三趾着地,而中间的脚趾较其他为长。
艾伯塔龙于1905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关暴龙的描述中所命名。这个名字是为纪念发现首个艾伯塔龙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属名亦包含了古希腊文的“σαυρo”(蜥蜴),是一般恐龙名字的后缀。在新墨西哥州发现的艾伯塔龙亚科头颅骨。这有可能是艾伯塔龙。
艾伯塔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的成员。在这个科下,肉食艾伯塔龙(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与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艾伯塔龙亚科之中。艾伯塔龙亚科比强壮的暴龙亚科幼长。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亚龙亦是艾伯塔龙亚科的成员,但却备受质疑。
艾伯塔龙的模式种是肉食艾伯塔龙(A.sarcophagus),都是由奥斯本于1905年所命名。这个学名的意思是“肉食者”,并与石棺是同一语源。已知的艾伯塔龙标本超过20个,且有不同年龄的。
发现历史
艾伯塔龙的模式种是一个部分的头颅骨,于1884年在艾伯塔省红麋河边的露头中采集。该标本,连同一个较细的头颅骨及一些骨骼,是由加拿大地质学家约瑟夫·蒂勒尔(Joseph B.Tyrrell)所带领的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考察队所发现的。这个标本现正存放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馆。这两个头颅骨于1892年由爱德华·德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称它们为暴风龙(Laelaps incrassatus)。但是,这个属名早于1877年已经被厉螨属所用,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遂于1904年将这属改为伤龙。劳伦斯·赖博亦于同年将暴风龙改为伤龙。最终由于这个物种只是基于一些暴龙科的普通牙齿,而头颅骨亦被发现与伤龙的有明显分别,奥斯本于1905年将之命名为肉食艾伯塔龙。艾伯塔省的红麋河。超过一半的艾伯塔龙化石就是在此发现的。191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在红麋河发掘出一大群艾伯塔龙的遗骸。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于1997年再次发现该位址,并从新开展发掘的工作。这次的发掘发现10头非常幼小的艾伯塔龙。那原先被称为A.arctunguis的标本亦是在近红麋河发掘出来的,并且已存放在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另外6个头颅骨及骨骼亦在艾伯塔省被发现,并存放在其他加拿大博物馆。所有肉食艾伯塔龙的化石都是于艾伯塔省的马蹄铁峡谷地层被发现。这个地层可以追溯至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7000~7300万年前。很多其他的恐龙亦于此被发现,包括细小的兽脚亚目如似鸟龙、纤手龙及几种驰龙科,另有不同的草食性恐龙如甲龙下目、角龙下目、厚头龙下目及鸭嘴龙科。艾伯塔龙的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及怀俄明州都有被发现,但这并不一定是肉食艾伯塔龙,甚至根本不是艾伯塔龙。
生长模式
利用骨骼的组织学,可以帮助确定恐龙死亡时的年龄,并以此估计其生长率,与其他物种作出比较。最年幼的艾伯塔龙只有2岁,体重约为50千克。1只24岁的标本是已知最老的艾伯塔龙,就存放在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体重约1.14吨。但最重的却是存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标本,估计重1.28吨及22岁。当年龄及体重都量度后,可以得出一个S形的曲线。由此可见,艾伯塔龙约在16岁的4年间成长最为快速。生长率在此阶段约为每年122千克。其他体型相似的暴龙科亦有相似的生长率,但却比暴龙的生长率要低得多(接近8倍)。当到达16岁的成长阶段完结时,艾伯塔龙骨骼发育成熟,但仍是会维持艾伯塔龙较低的生长率。由巴纳姆·布朗发现的艾伯塔龙骨床包含最少10头恐龙。当中有2~3头超过21岁,1头较年轻的约17岁,4头正在发育阶段的在12~16岁间及1头10岁的幼龙。另有1头只有2岁的幼龙。
由于缺乏其他草食性恐龙遗骸及所有个体的相同保存状况,菲力·柯尔认为这个位址并非一个像加利福尼亚州拉布雷亚沥青坑的捕猎者陷阱。而所有动物都在同一时间死亡,估计它们是群体活动的。其他的学者对此存有怀疑,认为它们是因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在一起的。
草食性恐龙,如角龙下目及鸭嘴龙科都有很多证据证实是群体活动的。然而很少发现有如此多的捕猎恐龙在同一地方。但是细小的兽脚亚目,如腔骨龙及恐爪龙都是一群被发现的,较大的异特龙及马普龙也都如此。有一些证据亦指其他暴龙科是群体活动,如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暴龙“苏”在被发现时旁边有一些碎片遗骸。在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最小有3个未命名的惧龙标本。纵然有些位址可能是临时的或不自然的群体聚集,但这些发现都为艾伯塔龙的群体活动行为提供了证据。
柯尔亦猜测艾伯塔龙的群猎习性。细小艾伯塔龙的脚与似鸟龙的比较,估计它们是跑得最快的恐龙。年轻的艾伯塔龙可能比它们的猎物跑得更快,他猜测年轻的恐龙驱赶猎物至成年的恐龙。但是由于化石记录所提供的资料有限,这个假说能难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