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龙

双角龙

双角龙是角龙亚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1具保存较差的头颅骨,是在1905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兰斯组。许多年来,双角龙曾被认为是三角龙的一种,但1996年的一个研究认为双角龙是一个独立的属。双角龙的学名曾先后为Diceratops、Diceratus,但都被其他动物所使用。2007年,双角龙被改名为Nedoceratops。

双角龙最初被命名为Diceratops,意为“两只角的面孔”,但这名称已被一种膜翅目动物先使用。2008年,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等人将其学名改为Diceratus。但是在2007年,A.S.Ukrainsky就已注意到双角龙的命名问题,于是将它们改名为Nedoceratops,意为“不足够的有角面孔”,意指它们缺乏鼻角。由于Ukrainsky的改名时间较早,具有优先权,而Diceratops、Diceratus都成为次异名。

海氏双角龙的头颅骨描述、命名双角龙的文献,是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所著的角龙科专题论文的一部分。但不幸的是马什在1899年去世,没有完成此专题论文,约翰·贝尔·海彻尔则协助完成有关三角龙的部分。但是海彻尔也在1904年死于斑疹伤寒,终年42岁,有关的部分仍然未完成。于是理查·史旺·鲁尔在1905年完成这个专题论文,并发表了海彻尔对该头颅骨的描述,并命名为海氏双角龙。

由于双角龙的描述是由海彻尔所著的,而鲁尔只是负责命名及出版的。他本人并不怎么认同双角龙的独特性,认为它其实是病变个体。直至1933年,鲁尔改变了他对双角龙的想法,他将双角龙分类成三角龙属下的亚属,并认为海氏三角龙及钝头三角龙的差异是因年老所致。

双角龙的化石只有1具头颅骨,如同海彻尔所研究的其他三角龙头颅骨,都是在美国怀俄明州东部发现的。表面上,双角龙类似三角龙,但详细研究下发现它有一些奇特的地方。它的鼻端上(三角龙鼻角的位置)只有1个圆隆起部,而枕骨上的额角几乎是笔直的。与其他三角龙头颅骨比较,双角龙的头颅骨较大,但面部较短。不像三角龙,双角龙的头盾有大型洞孔。它们有一些特征可能是因病变所致,但另外一些却有可能是遗传的特征。有几个学者都认为双角龙可能是三角龙的直接祖先,或是最近的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