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状龙

钉状龙

钉状龙又名肯氏龙,为剑龙科的一属。钉状龙身长4米,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生活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属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钉状龙的后背到尾巴分布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两侧可能有尖刺。

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显示了坦桑尼亚与莫里逊组两地在较早期曾经非常接近,莫里逊组位于落基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3个科学家中,Edwin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

钉状龙的已发现化石包含一个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数节背椎。沃纳·詹尼斯利用这些化石,重建出一个钉状龙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馆展出。在2006—2007年,博物馆将这个骨架拆除,并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个颅骨与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这些化石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了。但是,近年在博物馆的地下储藏室,发现了颅骨部分。

模式种是埃塞俄比亚钉状龙,也是目前的唯一一种。在191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为长刺剑龙,有可能是钉状龙的北美洲物种。

钉状龙的骨架模型柏林洪堡自然历史博物馆命名争议。

钉状龙是在1915年由EdwinHennig命名。但是,角龙类的开角龙的属名也是来自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两者只差一个字母,在发音上可能会产生混淆。隔年,为了避免违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EdwinHennig将钉状龙改名为Kentrurosaurus。同时,匈牙利古生物学家法兰兹·诺普乔则将钉状龙改名为Doryphorosaurus。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优先权。但是,钉状龙与开角龙的属名只差一个字母,并无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rosaurus仍是有效的属名。

钉状龙的骨架模型,位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钉状龙体型较剑龙属小。钉状龙身长4米,体重约320千克。在剑龙类恐龙中,钉状龙的体型小。

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钉状龙是种草食性恐龙。但不同于其他鸟臀目恐龙,剑龙类的牙齿小,磨损面平坦,颌部只能作出上下运动。钉状龙的颊齿呈独特的铲状,齿冠不对称,牙齿边缘只有7个小齿突起。其他剑龙类恐龙的牙齿较为复杂。由于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垩纪才演化出现,所以钉状龙不可能以草为食。过去曾有理论认为,剑龙类是以低矮的植物叶子、水果为食。另一种可能是,钉状龙能够以后脚站立,以较高的树枝、树叶为食。

钉状龙的板甲与剑龙属的板甲相当不同。钉状龙有许多小型板甲沿者颈部与肩膀排列。而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尺。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如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1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剑龙属的骨板可能起体温调节作用,而钉状龙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卫的功能。

钉状龙的模型,以后肢站立,模型位于华沙。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与角鼻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钉状龙可左右挥动它们有尖刺的尾巴来避免被攻击。而钉状龙臀部两侧的尖刺也可保护它们免受攻击。

钉状龙与剑龙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剑龙属缺乏臀部与尾巴连接处附近的一对显著的尖刺。钉状龙的股骨长度与腿的其他部分相比,显示它们是种缓慢而不活跃的恐龙。钉状龙可能用后腿直立起来以接触树叶、树枝,但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完全四足状态。

钉状龙的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目前已发现2个骨骼,以及零散的骨头,分别来自于成年与幼年个体。这个地层的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

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可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在坦桑尼亚腾达古鲁地区发现的钉状龙化石,以及北美洲发现的剑龙属化石,两者之间的相似处显示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一度是一个超大陆的一部分,该超大陆名为盘古大陆,而北半部分则称为劳亚大陆。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应该有非常类似的气候,才能生存如此类似的物种。同时,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异处可解释它们不同的祖先,因为随后的板块运动而分隔两地,两个生物群在趋异演化下产生的改变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