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角龙
准角龙,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脸部有三只角、鹦鹉般的喙状嘴,头后有长的头盾。在眼睛上方的两只额角较鼻角为长。准角龙约有6米长。准角龙的头盾非常独特,呈长方形,边缘有大型三角形颈盾缘骨突,以及比五角龙与牛角龙较小型的洞孔。另一个特征是在身体中线的两边有一对骨节,接近头盾的末端。
准角龙的头骨,位于堪培拉国立恐龙博物馆。1914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建立准角龙属,他认为准角龙是一种过渡性物种,与独角龙及三角龙有关,是它们之间的中间型生物。
目前只有一个有效种,称为华丽准角龙,种名意指其边缘多角的头盾。另一个种被称为长喙准角龙,是在1929年建立,但这个种已被普遍认为是华丽准角龙的次异名。
1912年,准角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红鹿河附近被发现,由巴纳姆·布郎率领的挖掘团队所发现。正模标本是头颅骨的后半部,也包括长头盾;此外,还发现几块其他的部分颅骨,目前都存放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24年,一个完整的头颅骨被发现,并于5年后被命名为长喙准角龙。另一个标本于1925年被发现,虽然没有了头颅骨,但却是最为完整的骨骼,包括有完整的脊柱直至尾巴末端的脊椎。这个标本存放于渥太华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之后还发现其他化石,包括了在艾伯塔省的一二个骨床,但当中很少化石是属于准角龙的。
华丽准角龙准角龙的头盾非常独特。头盾是呈长方形,边缘有大型的三角形颈盾缘骨突,以及比五角龙与牛角龙较小型的洞孔。另一个特征是在身体中线的两边有1对骨节,接近头盾的末端。
大部分准角龙化石都是在艾伯塔省的马蹄峡谷组被发现,被认为是属于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早期,距今7400万~7000万年前。在美国怀俄明州的阿荣德地层也发现类似准角龙的头盾碎片,年代也属于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但是在恐龙公园组亦有发现有准角龙特征的头盾碎片,被估计是属于较早的坎帕阶末期(7800万~7400万年前)。这代表有比华丽准角龙更早的化石纪录,甚或是另一个相关的物种。
相较于相同地区的其他角龙科恐龙,准角龙的数量相当少见,而马蹄峡谷组及恐龙公园组的化石都是在近海的沉积层发现的。这显示准角龙可能是生活在没有其他角龙科的河口地区。在白垩纪末期,有花植物开始普遍,但数量仍较少,所以角龙类可能以当时最普遍的松科、苏铁科及蕨类植物为主要食物。
一个较小型的头颅骨原先被建立为第二个种,长喙准角龙,这是根据其大小、比例较长的口鼻部以及较短且向前弯(而非向上)的角。但是有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个头颅骨可以视为华丽准角龙的变异个体,所以它可能是属于同一种。
有研究认为准角龙是两性异形的种,而长喙准角龙其实是一头雌性。其他准角龙的头颅骨都是较大及短,口鼻部较粗,角较长及向上弯曲,这可能就是雄性特征。两性异形在其他属中亦可见,如较为显著的有三角龙、牛角龙及五角龙;较不明显的有开角龙。原始角龙下目的原角龙亦有着两性异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