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鼻角龙

无鼻角龙

无鼻角龙是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拉丁文属名Arrhinoceratops意即“无鼻有角的面”。最初命名者认为这种动物没有鼻角,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了短鼻角。它生活在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与准角龙相同的时期,较它的近亲三角龙早几百万年。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被发现的。

小脸无鼻角龙的头骨。位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无鼻角龙的化石是一个部分被压碎、轻微扭曲的头颅骨,是于1923年由多伦多大学的挖掘团队在艾伯塔省的红麋河附近发现的,当地属于马蹄铁峡谷组。1925年,由威廉·帕克斯所发表、命名。

目前只有一个种,称为小脸无鼻角龙。其他从犹他州发现的化石,曾于1946年被命名为犹他无鼻角龙,但目前被改归类于牛角龙。

无鼻角龙是属于角龙亚科之内,这是一类草食性恐龙,有着像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无鼻角龙与牛角龙似乎是近亲。

无鼻角龙头部的描绘由于无鼻角龙只有其头颅骨,科学家对于整体的构造所知甚少。头颅骨有着宽阔的颈部头盾,其上有2个椭圆形的开口。它的额角长度中等,但它的鼻角则较大部分角龙下目短及钝。它的身体被假设是与角龙下目相似,根据头颅骨的大小,无鼻角龙的身长估计有6米。

就像其他角龙下目一样,无鼻角龙是草食性动物。在白垩纪时期,显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无鼻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科及松科。它们可能是用那锋利的喙状嘴来咬碎叶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