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 龙

绘 龙

1933年命名,原意是plank lizard,白垩纪的晚桑托阶到晚坎潘阶,约80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发掘于中国和蒙古,甲龙科长5.5米,绘龙的鼻孔附近有2到5个额外的洞,目前没有理论解释这些洞的功能。

绘龙是种轻型、中等大小的甲龙下目恐龙,拥有长尾巴,身长达到5米。如同所有甲龙科恐龙,绘龙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为抵抗掠食者如特暴龙的武器。最初标本上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2个蛋状的洞上下排列。这些洞是绘龙的特征,数量有变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年叙述有4个洞,在2003年的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则被叙述有5对洞。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1920年举办数次中亚的挖掘活动,在蒙古戈壁沙漠进行挖掘。在Shabarakh Usu地区Djadokhta组的火焰崖的许多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了绘龙的最初标本。原型标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6523号标本)是在1923年所发现的部分压碎的头颅骨、颚部、真皮骨的化石。

绘龙是最著名的亚洲甲龙类,已发现超过15个标本,包括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5个头颅骨或部分头颅骨以及发现两个有数只未成年个体挤在一起的化石,可证明是因沙尘暴而死的。目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是一个由Teresa Maryanska在1971年与1977年所叙述的未成年头颅骨。

最初的标本属于谷氏绘龙。Young在1935年于宁夏发现一个新标本,并将它命名为新种宁夏绘龙,但宁夏绘龙现在被认为跟谷氏绘龙是同一个种; Maleev在1952年以破碎化石命名的徐龙,也被认为是谷氏绘龙。

另外在中国发现的化石,由Godefroit等人在1999年叙述为P.mephistocephalus,因次真皮角状物与鼻部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效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来自于未成年个体,但原型标本是个成年头颅骨,而长度大于宽度,这显示它们可能是更基础的装甲亚目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