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尾龙
2025年09月17日
篮尾龙
篮尾龙意为“柳篮尾巴”,是种大小接近河马的甲龙类恐龙,拥有重型装甲与尾槌,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叶甫根尼·马列夫在1952年所命名的。
篮尾龙的化石是在蒙古戈壁沙漠东南部的BaynShire地层所发现,BaynShire地层的年代为晚白垩纪时期,约9800万年前到8300万年前。科学家们推论篮尾龙的栖息地为低地、泛滥平原。为了更确定篮尾龙的生存年代,必须借由比较相似地层的恐龙化石。但目前全球的晚白垩纪早期地层很少发现陆地动物。
篮尾龙的化石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挖掘团队发现,目前已经发现至少5个个体标本,包含2个不完整头颅骨、一个接近完整骨骸以及许多皮内成骨。篮尾龙的化石是蒙古所发现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之一。
篮尾龙的头颅骨长度接近24厘米,宽度接近22厘米,身长估计为4到6米。前掌有5根脚趾,后掌有4根脚趾。其他的可鉴定特征包含背椎的下骨突横向宽广,以及沟槽状皮内成骨。
Vickaryous等人的2004年研究发现晚白垩纪的甲龙科分为两个演化支,分别为北美洲与亚洲的演化支,而亚洲演化支的最古老物种是篮尾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