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龙

独角龙

独角龙又名尖角龙,生存于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属于角龙类头饰龙亚目。它有6米长,1.8米高,它的体重是3吨,辨认独角龙的要诀就是它的鼻骨上方有1个角。在独角龙的脖子上有一贯骨质颈盾向后方生长,科学家认为这个颈盾大概是地位的象征。独角龙有强壮的颈部和肩部,它们的颈椎紧锁在一起,有极强的耐受力。它的个体比原角龙大,也有像鹦鹉一样的嘴,其生活习性与原角龙相似。

独角龙属名Monoclonius意为“单一的根部”,指的是牙齿只有1个齿根。独角龙是种角龙下目恐龙,是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76年所命名,发现于加拿大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年代为晚白垩纪。独角龙常与尖角龙产生混淆,有些人员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生物的不同性别或年龄。

独角龙是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种角龙类恐龙,前两者为奇迹龙与大师龙,但其中只有独角龙仍被视为是有效属。模式标本是在1876年夏季发现于蒙大拿州,与当年6月发生的小大角河战役发生地点,相距约100千米。虽然该标本并非处于天然的状态,科普将大部分骨骸挖出,包含头骨材料与鼻角基部,只缺乏脚掌部位。但因为当时缺乏角龙类恐龙的资料,科普并不清楚这些头骨与鼻角的真实面目。

1889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了三角龙属,科普继而重新检验独角龙的标本。在科普命名厚独角龙的同一份研究中,他另外命名了3个新的独角龙的种。科普提出独角龙有个大型的鼻角,眼睛上方有2个较小型的额角,头顶后方有大型头盾,上有宽广的开孔。

稍后,马什的耶鲁大学工作团队中的约翰·贝尔·海彻尔,在马什死后接下了角龙科的专题论文工作,并提及了科普的研究方法。科普鲜少在挖掘现场鉴识标本,经常以多个化石材料所拼凑的骨架来鉴定,而非单一个体的化石。海彻尔重新研究厚独角龙的模式标本,但头骨材料中,海彻尔唯一可确定属于独角龙的只有顶骨,并发现科普所称的鳞状骨与额角不能确定是否属于独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