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
原角龙(属名:Protoceratops)在希腊文意为“第一个有角的脸”,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冠饰角龙类。不像晚期的冠饰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身长1.5~2米,体型接近绵羊。它们有大型头盾,可能用来保护颈部、使颌部肌肉附着、用来辨认同种类动物,或综合以上功能。原角龙在1923年由沃特·格兰杰(Walter Granger)与W.K.Gregory所叙述,并被认为是北美洲角龙类的祖先。研究人员现在根据体型,分别出原角龙的2个种:安氏原角龙(P. andrewsi)、P.hellenikorhinus。目前已发现数10具原角龙标本。
1920年,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发现一个偷蛋龙化石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原角龙。但现在已发现这些原角龙的蛋,其实是偷蛋龙本身的蛋。
叙 述
原角龙身长约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龙的体重约180千克。高度集中的大批标本,显示原角龙是群居动物。
原角龙是种小型恐龙,但头颅占了大部分。原角龙是草食性动物,但似乎嘴部肌肉强壮,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齿,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原角龙的头颅骨有大型喙状嘴、4对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晚期角龙类的鼻孔还小。原角龙有大型眼眶,直径约50毫米。眼睛后方是个稍小的洞孔,下颞孔。
头盾由大部的颅顶骨与部分的鳞骨所构成。头盾本身则有2个颅顶孔,而颊部有大型轭骨。头盾的正确大小与形状随着个体而有所不同;有些标本有短小的头盾,而其他的头盾接近头颅的一半长度。有些研究人员,包括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将头盾的不同大小与形状,归因于两性异形以及年龄变化。
在1922年的一支由美国人组成的寻找人类祖先的挖掘团队,摄影师J.B. Shackelford在戈壁沙漠(内蒙古、甘肃省)发现了原角龙的第一个标本。这次由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带领的挖掘活动没有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了许多原角龙、鹦鹉嘴龙化石,以及兽脚亚目的迅猛龙、偷蛋龙化石。
1923年,沃特·格兰杰与W.K.Gregory正式地叙述、命名模式种安氏原角龙(P.andrewsi),种名是以安德鲁斯为名。化石的地质年代是上白垩纪坎潘阶(8350万年前到7060万年前)。研究人员注意到原角龙的重要性,认为原角龙是三角龙的祖先。这些化石组于保存良好的状况下,有些标本甚至保有了巩膜环(Sclerotic ring),巩膜环是一种易碎的眼睛骨头。
1971年,在蒙古发现了一个化石,一只迅猛龙正攫取一只原角龙。一般认为它们在打斗中同时死亡,可能因为沙尘暴,或是沙丘倒塌在它们身上。
1972年,波兰古生物学家Teresa Maryanska与Halszka Osm6lska叙述了原角龙的第二种柯氏原角龙(P.kozlowskii),化石发现于蒙古坎潘阶。然而,这些化石由不完整的未成年体化石构成,现在被认为与柯氏矮脚角龙(Breviceratops kozlowskii)是同种动物。
2001年,命名了第二个有效种P.hellenikorhinus,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Bayan Mandahu组,也是来自于上白垩纪的坎潘阶。P.hellenikorhinus的体型明显大于安氏原角龙,并拥有稍微不同的头盾,以及更结实的颧骨角状物。
繁 衍
1920年,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第一批恐龙蛋化石。这些蛋的直径约为2.44米。因为接近原角龙,所以这些恐龙蛋一度被认为属于原角龙。附近的兽脚亚目偷蛋龙被认为偷窃并吃了原角龙的蛋。这个偷蛋龙的颅骨破碎,被认为是遭到保护蛋巢的成年原角龙的攻击。然而在1993年,马克·诺瑞尔(Mark Norrell)等人在一个被认为是原角龙的蛋中,发现了一个偷蛋龙的胚胎。
分 类
原角龙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原角龙科恐龙,所以也成为原角龙科的名称来源。原角龙科是一群草食性恐龙,比鹦鹉嘴龙科先进,但比角龙科原始。原角龙科的特征是它们与角龙科的相似处,但原角龙科有更善于奔跑的四肢比例,以及较小的头盾。
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将原角龙科定义为:冠饰角龙类中,所有亲缘关系与原角龙较近,而离三角龙较远的物种,所组成的基群演化支。这个演化支包括:弱角龙、矮脚角龙、雅角龙、喇嘛角龙、巨嘴龙、扁角龙、巧合角龙等属。但在2006年,彼得·马克维奇与马克·诺瑞尔公布了新的系统发生学研究,将数个属移出原角龙科。贝恩角龙可能是原角龙的次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