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塔龙

萨尔塔龙

萨尔塔龙(属名:Saltasaurus)又名索他龙,意为“萨尔塔省的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萨尔塔龙在蜥脚类恐龙当中相当小,但对人类而言还是很巨大。它们拥有类似梁龙科的头部,牙齿仅位于嘴部的后方,而且牙齿是钝的。萨尔塔龙的皮肤上嵌有小型骨版,这些骨板由Osteoderms (皮内成骨、骨化皮肤)构成,大型骨板四处散布,如人的手掌大小,小型骨板紧凑排列,只有豌豆大小;其他泰坦巨龙类恐龙身上也发现了骨板,某些梁龙科恐龙的背上也曾发现一排鳞甲。当萨尔塔龙类的骨板首次被发现时,因为是独立于骨骸被发现的,所以被推论属于甲龙类恐龙。

萨尔塔龙的属名(Saltasaurus)取自于阿根廷西北部的萨尔塔省,也是首次发现它们化石的地点。萨尔塔龙的化石也发现于乌拉圭。萨尔塔龙的属名有时会与三叠纪的跳龙(Saltopus)产生混淆,然而这两个属非常的不相似。

叙 述

萨尔塔龙是由约瑟·波拿巴(JoséBonaparte)与杰米·鲍威尔(Jaime E. Powell)在1980年首次叙述的,它们被估计身长为12米,而体重有7吨。如同所有蜥脚类恐龙,萨尔塔龙也是草食性动物。乌拉圭也发现部分化石。它们颈部结构显示它们无法将头部高抬过肩膀。

萨尔塔龙属目前仅有一个种护甲萨尔塔龙(S.loricatus)。强壮萨尔塔龙(S.robustus)不再认为是个独立的种,而南方萨尔塔龙(S.australis)现在被认为是独立的内乌肯龙属。

目前所发现的萨尔塔龙化石包含:脊椎、四肢骨头、数个颌部骨头以及不同的骨板。南极龙与银龙的骨骸相似,它们也可能拥有骨板。

萨尔塔龙的其他特征包含:每节颈椎都有1个骨质棘、髋带多出1节脊椎骨、尾椎拥有互相交锁球窝关节。曾有理论认为,它们可能以后肢站起,并将尾巴当做第三支柱,以接触到较高的树枝。

不断改变的叙述

在白垩纪时期,北美洲的蜥脚类恐龙失去优势草食性恐龙地位,这个时期的北美洲优势草食性动物是鸭嘴龙类,例如,艾德蒙顿龙。然而,澳大利亚与南美洲在当时是岛屿大陆,从未出现过鸭嘴龙类恐龙,而蜥脚类持续在南方大陆继续它们的演化途径。

萨尔塔龙是高度演化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它们生存于7500万~6500万前。当1980年首次发现萨尔塔龙的化石时,古生物学家开始重新思考蜥脚类恐龙的定义,因为萨尔塔龙的确是种蜥脚类恐龙,但身上却有骨板,直径为0.5~11厘米。在这之前,蜥脚类恐龙被认为以它们巨大的体型作为防御手段。之后,古生物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可能也拥有骨板,例如,阿根廷的拉布拉达龙。

恐龙蛋

1997年,路易斯·齐亚比(Luis Chiappe)与他的团队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Auca Mahuevo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泰坦巨龙类蛋巢。这些小型恐龙蛋,长11~12厘米,内部有化石化的胚胎,这些完整胚胎拥有皮肤痕迹,但无法显示是否有任何真皮组织或是羽毛。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萨尔塔龙。

这个遗迹很明显的是数百只雌性个体挖掘洞穴,产下它们的蛋,并用泥土或植被覆盖恐龙蛋。这显示出它们是群居动物,它们可能就由群体行动以及骨板,来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击,如阿贝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