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百年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在21世纪的短短十数年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全球生态的危局、全球通信的扩张、全球贸易的衰减这些激荡不已的因素,将发展获利的对立以及发展途径的冲突以更为现实的方式摆到世界面前。以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星球化四大趋势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因为其“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社会关系的增长”[1]而备受争议,同时也更加激起源自文化多样性及文明本性思考的种种质疑。尤其是全球化过程所隐含的“西方化”、“美国化”甚至“麦当劳化”等强势文化因素,不仅将矛盾纷争引向深入,而且使得这个以去地域化的贸易竞争、信息掌控为标志性手段的现代化过程,日益明显地演变为一场由技术而至经济、由政治而至民生的“文明的冲突”。

现代文明的矛盾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以生产方式的在地性与生活体验的情境性为基本特征而存在的,而现代设计从一开始就以适应抽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为主旨,以脱离传统的文化变革、审美重建为目标,因此它与一种“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生产发展之间有着几乎天然的策略联盟甚至需求共振。这种贯穿于形式表层及评判内核的价值重构,加剧了当代生产与设计中“文化与地理、社会领域之间的自然关系的丧失”[2]。它意味着,现代设计与全球生产经贸的同步在促使生产中的情境体验消解于无形的同时,催生了一种超越地域约束的标准与语境,而对于传统羁绊的摆脱,则进一步促使现代设计进入全球经营模式,在无限接近商业谋利的同时与20世纪汪洋恣肆的消费文化狂潮结盟。这使得本来担负着文明的预设与生活价值重建责任的现代设计,事实上需要一种与商业谋利及资本合谋划清泾渭的理论清算。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扩展,另一方面则面临一系列必须予以及时反思与价值澄清的重大课题。今天,这种反思在全球范围逐渐推开,从设计本体的价值观、方法论、思维与管理模式,一直延伸至与设计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审美等一系列跨领域的研究。

中国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事实上与这个历史过程结为一体。在中国,现代设计从手工生产时代逐渐剥离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其间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发动期。第一次产生于20世纪初,一批沿海新兴城市开始兴起最初的工商业美术设计实践;第二次发动产生于20世纪中期,来自设计高校的教育力量通过本次发动奠定了中国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基本格局,并将其延展至制造、出版、出口贸易等领域。其间尽管由于中国社会的沉沦波折而历经坎坷,但总体而言,两次发动深刻地影响并规定着中国现代设计发生及发展的历程,今天则或许正迈入第三次历史性发动的进程。应当说,中国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的创造性活力与其暴露的结构性缺陷同样明显,并且同样未曾得到应有的总结与澄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设计的强势输入,隐含着忽略中国自身问题研究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段内,中国设计界不少的精力投于引介西方的工作中,毫无疑问这些工作为推进中国设计的成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一旦设计开始与中国社会的实践密切结合,设计问题本身的国际因素以及国情的介入,都将使设计发展的路朔更加扑朔迷离,仅以单纯的模仿已经不能适合新的发展需要,而这正是长期以来以西方设计的逻辑与方法简单应对中国实践而成果往往并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继续深入引介与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一个主动思考中国设计发展方向与战略、价值与方法,主动研究中国设计现实问题与未来走向的时代已经开启。这种开启的现实背景正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第一大经济体迈进,中国经济的任何不足都将成为世界的缺陷,中国文化的任何迷误都将加深世界发展的困局,这一逻辑将同样适用于:中国设计的未来足以影响全球化进程的未来。

近年来,一批以这种研究为目标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开始从国内学者中凸显。本套“当代设计卓越论丛”也因上述背景及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本论丛以当代中国最重要及最敏感的设计问题研究为导向,以全球化理论框架为参照,以事关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理论、方式方法、思维导向、管理战略、教育比较等广泛议题为范畴,以民生福祉为圭臬,集中当代学者智慧,撷取一批研究成果予以结集出版。

论丛名为“卓越”,既抱有在世界设计发展的格局中创造卓越、异军突起的期冀,也包含着在中国治学传统的氛围下管窥锥指、见微知著的寄寓。无论是写与读的面向,论丛都以设计的青年为主体;在选题上,将尽力展现鲜活、敏锐的新思维特色。要指出的是,设计问题领域广泛,关涉细琐,加之长期缺乏基础理论建设,许多现实中的设计问题往往积重难返,一项研究并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本论丛选题皆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仅期望一项选题就是一个思想实验、学术履新的平台,研究中能够包含扎实、细致与差异化的工作,以逐步推广研究中国问题的勤学之风、思考之风。期望以此为契机,集合一批年轻的朋友,共同开创这片思想的天地,共同灌溉这株学术的新苗,共同回应我们肩负的、可能影响民族未来的历史的寄予。

谨以此序与诸君共勉。

许平 谨识于望京果岭里

2010.4—2014.4

【注释】

[1]Jan Aart Scholte.全球化//[英]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英]杨·阿特·肖尔特(Jan Aart Scholte).全球化百科全书.伦敦:路特利支出版社(Routledge),2006;中文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25.

[2]Néstor Gartía Canclini.混杂文化//[英]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英]杨·阿特·肖尔特(Jan Aart Scholte).全球化百科全书.伦敦:路特利支出版社(Routledge),2006;中文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