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十多年前,我到梵净山进行项目考察,认识了作家吴老师,因此结缘。作为土生土长的梵净山人,吴老师熟悉梵净山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多元的宗教文化,在他那里我获益匪浅,至今想来也十分感念。

吴老师个人经历坎坷,早年为了基本的生活以及起码的人格尊严,他挣扎、打拼在荒凉与偏远的底层,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几十年来,他的生存环境、社会活动与梵净山息息相关。他个人的精神气质与梵净山的山水人文已经融为一体。他实际上就是梵净山的一个精灵。

在与吴老师的交往中,我对梵净山独特的山水人文,乃至远古洪荒历史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刻的心领与神会。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其闻名与开发源于佛教。唐朝以前,梵净山就已有辟支佛流派佛教传入,佛纲称为古佛道场;唐宋以后,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弥勒净土道场初开。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梵净山佛教禅净双修,在《赐敕碑》的记载中,一时名扬四海,号称“天下众名岳之宗”。千余年间,梵净山迭经兴废,验证了百折不挠的坎坷佛路,其声名远播宇内。不仅如此,它更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十四亿年前,梵净山被地球母亲从大海深处托向云端,遭遇到地震、火山、冰川、洪水等灾难的滋养与哺育,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成就为世所罕见的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在这里,六千多个物种繁衍生息,其中包括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珙桐等三十多种珍稀植物,许多濒危物种在这片生命的绿洲中生存下来。同时,它也是文化和谐的福地,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个体、家族以至部落奔向梵净山,巴、苗、侗、汉、羌等各族人民在此共同生活,巫傩、儒、佛甚至基督教在此传承,丰富深邃的多元文化在这里蔚成大观,经久弥香,因此便如春风化雨一般,推进了这片蛮荒地域的社会发展并且催放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总之,辽阔广袤的梵净山包容、关爱、慈悲的精神虽与佛教一脉相承,但又超越佛教的范畴。可以说,它是生命的家园,是人文的家园,是各类物种共有的诺亚方舟。

事实上,吴老师的祖先和其他先民一样溯水来到梵净山,就是为了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几千年的苦难经历,也为梵净山人的自我寻觅做了很好的注脚。这本书以史诗叙事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阐释了吴老师对生命的认知、自我的认知以及家族甚至整个人类历程的认知。这样一本好书,对我们认识梵净山、理解梵净山对生命的奉献大有裨益,我希望应该有更多的人读到。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是为序。

张 泉

2015夏,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