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形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
筏形基础平板分为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和平式筏形基础平板BPB。
基础平板的平面注写分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与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内容。当仅设置贯通纵筋而未设置附加贯通纵筋时,仅做集中标注。
1.集中标注
(1)集中标注的位置 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集中标注的位置为各板区的第一跨(自左向右,自下向上)。板区划分的条件为:
1)当板厚不同时,相同板厚区域为同一板区。
2)当基础梁跨度、间距、板底标高等不同,设计者对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分区域配置时,配置相同的区域为同一板区。
(2)集中标注的内容
1)注写基础平板的编号参见表1-5、表1-6。
图1-9 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的标注示意
图1-10 ①号详图
图1-11 ②号详图
2)注写基础平板的截面尺寸注写方式为h=××××。
3)注写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
先注写X向,再注写Y向。各向先注写底部贯通纵筋,以B打头,再注写顶部贯通纵筋,以T打头,中间用“;”隔开。最后在括号中注写贯通纵筋的总长度,注写方式为“跨数及有无外伸梁”。
例如,X:B22@150;T
20@150(5B)
Y:B20@200;T
18@200(7A)
表示基础平板X向底部配置22间距150mm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
20间距150mm的贯通纵筋,纵向总长度为5跨两端有外伸;Y向底部配置
20间距200mm的贯通纵筋,顶部配置
18间距200mm的贯通纵筋,纵向总长度为7跨,一端有外伸。
注意:基础平板的跨数以构成网的主轴线为准:两主轴线之间无论有几道辅助轴线(例如框简结构混凝土内筒中的多道墙体),均可按一跨考虑。
当贯通纵筋在一跨内有两种不同间距时,先注写跨内两端的第一间距,并在前面加注纵筋根数(以表示其分布的范围),再注写跨中部的第二种间距(不需要加注根数);两者用“/”分隔。
例如,X:B1222@200/150;T10
20@200/150表示基础平板X向底部配置
22的贯通纵筋,跨两端间距为200mm配12根,跨中间距为150mm;X向顶部配置
20的贯通纵筋,跨两端间距为200mm配10根,跨中间距为150mm(纵向总长度略)。
2.原位标注
1)原位标注的位置为配置相同的若干跨的第一跨。
2)原位标注的注写方式:首先在各跨中间沿垂直于基础梁(或柱中心线)的方向绘制一段中粗虚线代表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然后在第一跨的虚线上进行注写。
3)原位标注的注写内容:钢筋编号(如①、②等)、级别、直径、间距、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注在括号内),以及自基础梁中线分别向两边跨内的纵向延伸长度值。
当钢筋向两侧对称延伸时,可仅在一侧标注;当布置在边梁下时,向基础平板外伸部位一侧的纵向延伸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时,可仅在一根钢筋上注写,其他可仅在中粗虚线上注写编号。
横向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的表达形式为:(××)(外伸部位无横向布置或无外伸部位)、(××A)(一端外伸部位无横向布置)或(××B)(两端外伸部位均有横向布置)。横向连续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制。
例如,某3号基础主梁JZL3(7B),7跨,两端有外伸。在该梁第一跨原位注写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18@300(4A),在第五跨原位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
20@300(3A),表示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第一跨至第四跨且包括第一跨的外伸部位横向配置相同,第五跨至第七跨且包括第七跨的外伸部位横向配置相同(延伸长度值略)。
4)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布筋方式:
①“隔一布一”方式:基础平板(X向或Y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当贯通纵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2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纵筋介于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2与1/3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大于贯通纵筋直径。
例如,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⑤22@300(3),该3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应为B
22@300(注写在“;”号前),在该3跨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合计为
22@150,其中1/2为⑤号附加非贯通纵筋,1/2为贯通纵筋,(延伸长度值略)。其他与⑤号筋相同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筋可仅注编号⑤。
再例如,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筋为:②25@300(4),该4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应为B
22@300(注写在“;”号前),表示该4跨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合计为(1
25+1
22)/300,彼此间距为150mm,其中56%为②号附加非贯通纵筋,43%为贯通纵筋(延伸长度值略)。
②“隔一布二”方式:基础平板(X向或Y向)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每隔一根贯通纵筋布置两根,其间距有两种,且交替布置,并用两个“@”符分隔;其中较小间距为较大间距的1/2,为贯通纵筋间距的1/3(当贯通纵筋为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3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与贯通纵筋直径相同;当贯通纵筋介于底部纵筋总截面面积的1/2与1/3之间时,附加非贯通纵筋直径小于贯通纵筋直径。)
例如,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为:⑤20@100@200(2),该两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应为B
20@300(注写在“;”号前),表示该两跨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为
20@100,其中2/3为⑤号附加非贯通纵筋,1/3为贯通纵筋(延伸长度值略)。其他部位与⑤号筋相同的附加非贯通纵筋可仅注编号⑤。
再例如,原位注写的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筋为:①20@120@240(3),该3跨范围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应为B
22@360(注写在“:”号前),表示该3跨实际横向设置的底部纵筋为(2
20+1
22)/360,各筋间距为120mm(其中62%为①号附加非贯通纵筋,38%为贯通纵筋。延伸长度值略)。
5)注写修正内容:当集中标注的某些内容不适用于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区的某一板跨时,应由设计者在该板跨内以文字注明,施工时应按文字注明数值取用。
当若干基础梁下基础平板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配置相同时(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同),可仅在一根基础梁下做原位注写,并在其他梁上注明“该梁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同XX基础梁”。
3.其他标注内容
除了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外,基础平板上尚应标注以下内容:
1)在基础平板周围沿侧面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
2)基础平板边缘的封边方式与配筋。
当采用底部与顶部纵筋弯直钩封边方式时,注明底部与顶部纵筋各自设长直钩的纵筋间距(每筋必弯,或隔一弯一或其他);当采用U形封边方式时,注明边缘U形封边筋的规格与间距;当不采用钢筋封边(侧面无筋)时,也应注明。
3)如果基础平板外的伸变部位为变截面,应注明其变截面高度。注写方式为h1/h2,h1为板根部截面高度,h2为板尽端截面高度。
4)当某区域板底有标高高差时(系指相对于根据较大面积原则确定的筏形基础平板底面标高的高差),应注明其高差值与分布范围。
5)当基础平板高度>2m时,应注明设置在基础平板中部的水平构造钢筋网。
6)当在板的分布范围内采用拉筋时,应注明拉筋的强度等级、直径、双向间距,以及设置方式(双向或梅花双向)等。
7)当在基础平板外伸阳角部位设置放射筋时,应注明放射筋的强度等级、直径、根数,以及设置方式等。
8)混凝土垫层厚度与强度等级。
9)当基础平板同一层面的纵筋相交叉时,应注明哪个方向的纵筋在下,哪个方向的纵筋在上。
图1-12~图1-15分布是梁板式筏形基础LPB平板和平板板式筏形基础BPB平板的标注示意。
图1-12 梁板式筏形基础LPB平板标注示意
图1-13 梁板式筏形基础LPB平板说明
图1-14 平板板式筏形基础BPB平板的标注示意
图1-15 平板板式筏形基础BPB平板的标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