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时定额
我国于1992年和1993年制定的《劳动定员定额术语》(GB/T 14002—1992)(2008年更新)和《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标准时间构成》(GB 14163—1993)(2009年已更新)规定,企业员工工作制度为8h/日,并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两部分。
所谓定额时间是指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完成生产任务,直接和间接地全部工时消耗。具体包括,准备与结束时间、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和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非定额时间是指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发生的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具体包括非生产时间和停工损失时间。
工时定额是在测定现场作业标准时间的基础上,经测试符合现场情况后批准形成的。标准时间从其消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出发,所包含的工时消耗只能是定额时间内的各项,不包括非定额时间。标准时间构成框图如图8-24所示。
图8-24 标准时间构成框图
依照定额时间标准规定,并根据工序情况,就可以计算标准时间了,有两种算法:
(1)多工序批量生产标准时间的计算
1)标准时间(批量)(Ts)=单件时间(Td)+准备与结束时间(Tzj)/批量(Np)
2)单件时间(Td)=作业时间(Tz)+作业宽放时间(Tzk)+个人需要和休息时间(Tgxk)
3)作业时间(Tz)=基本时间(Tj)+辅助时间(Tf)
4)作业宽放时间(Tzk)=技术性宽放时间(Tzkj)+组织性宽放时间(Tzkz)
5)宽放率(K)=[作业宽放时间(Tzk)+个人需要和休息时间(Tgxk)]/[作业时间(Tz)]
6)采用宽放率计算的单件时间(Td)=作业时间(Tz)[1+宽放率(K)]
(2)单工序专业化生产标准时间的计算
1)工作班作业时间(Tgz)=工作班制度时间8h(Tb)-[作业宽放时间(Tzk)+个人需要和休息时间(Tgxk)]
2)工作班的产量(Qb)=工作班标准作业时间(Tgz)/单件作业时间(Tdz)
(3)宽放时间 正常工作时间是操作者连续进行工作所需的时间。为使操作者始终在安全、舒适和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稳定地维持正常的操作,就必须给出休息和调整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宽放时间。
作业宽放时间包括组织性宽放和技术性宽放时间两种。组织性宽放时间是指工作班内组织管理需要所消耗的时间,如清理工作场地、整理工具和擦拭机床等;技术性宽放时间是指由于工艺装备技术方面的需要而发生的时间,如设备的调整和刀具的刃磨等。
个人需要和休息时间是指考虑操作者生理上的需要而设置的宽放时间,如操作者工作期间的休息、喝水等,一般规定为正常工作时间的5%,最长不能超过7%。
政策性宽放时间是指作为管理政策上给予的宽放时间。政策性宽放并非是时间上的宽放,应当理解为一种政策上的补偿。如两个操作者,使用性能差别很大的同类机床,加工同一种工件,那么设备差一些的操作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政策性补偿。
(4)采用作业测定技术确定标准时间的方法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作业测定技术来制定标准时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测定技术。主要有密集抽样时间研究(秒表法)、分散抽样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和标准资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