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敦煌地名

二、扑朔迷离的敦煌地名

汉语“敦煌”一词,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关于“敦煌”二字的解释,历代学者们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的译音,而都货罗即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族。也有人认为敦煌可能是古代吐火罗人的简译,说是吐火罗人在《山海经》中译为“敦薨”,而敦煌在汉代以前可能就叫“敦薨”。也有学者据“祁连”是匈奴语中“天”的译音,判断与“祁连”相提并用的“敦煌”也应该是少数民族语,等等。

虽然“敦煌”一名的最早来源尚难确定,但是它在自汉至今两千年间的意思却是非常清楚明了的。东汉应劭曾毫不含糊地解释道:“敦,大也。煌,盛也。”该解释也得到人们的认可,如唐代李吉甫亦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

因此,尽管应劭或李吉甫的解释可能异于敦煌的最初原义,但这些解释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现代学者们不该忽略的一个事实:东汉人和唐代人就是这样解释“敦煌”一词的。在敦煌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敦煌”一词的理解就是“大也”、“盛也”,就是开发、开拓,就是兴旺、发达。确切地说,就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敦,大也”即指其开放性;“煌,盛也”即指其兼容性。(图2)

我们应该考察“敦煌”一词最初的来源,但更应该重视“敦煌”一词在其辉煌的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基本含义。

图2 莫高窟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