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敦煌
2025年09月26日
二、民国时期的敦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成立后,敦煌县属安肃道所辖。
1922年,白俄阿连阔夫残部约500人,由新疆窜至敦煌驻扎在莫高窟约八个月之久,对莫高窟的破坏极其惨重,他们将洞窟和寺院中的门窗、匾额劈碎当柴烧,在洞窟内支锅做饭,大片壁画被烟熏火燎无法辨认,把大批塑像断手凿目,甚至挖心捣腹,意在盗宝,斑斑罪痕,至今犹存。
面对莫高窟沙压像毁,楼阁倾记,法像暴露,荒刹隐索,不蔽风雨的残破景象,敦煌人民深为遗憾,发起了“聚众善资”、“虔意兴修千佛洞”的活动。几经波折,不避寒暑,不辞辛劳,凡八易春秋,用金12000元,直到1935年始建成今日莫高窟九层楼之规模。改建后的九层楼,飞檐依山而翘,梁木交错,层履复叠,雄伟壮观。它已成为今日敦煌莫高窟之标志,是敦煌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和骄傲。当代诗人、书法家吴丈蜀有诗赞道:
静室连绵石镂空,诸般造像貌从容。
雕梁画栋凭能匠,付彩涂朱赖巧工。
有难徒呼无量佛,无求不奉莫高窟。
黎民世世殚精力,血汗都将壁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