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基本内容
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内容非常丰富,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亦是一条绵延近1600年的历史画廊,更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可分为以下十大类[4]:
(一)佛、菩萨、弟子等佛教偶像画
偶像画也可谓作尊像画。佛、菩萨是人们崇奉礼拜祈愿的对象,而佛、菩萨、罗汉更是佛教向人们宣传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
佛像画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过去七佛、三世佛、三世三劫千佛、十方诸佛、化佛,以及欢喜佛等等。其中最多的是千佛画像,各时期大多数洞窟的四壁都绘满千佛,有些洞窟绘三世三劫千佛,有些洞窟仅绘现在贤劫千佛。
菩萨画像有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著名菩萨,以及一般的胁侍、供养菩萨。和彩塑相比,不仅多了地藏菩萨的形象,观音的形象亦更加丰富、多样化,如十一面观音、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等。
弟子画像,一是以两弟子的形象出现在一些说法图中佛的两侧(但迦叶、阿难的特征不明显),二是以十弟子的形象出现在涅槃变中。另外,亦以一些故事画的形式宣传释迦的十大弟子,如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就逐一介绍阿那律、大迦叶等十个弟子的神通力,另外还有254窟的“难陀出家”,和55窟等的“劳度叉斗圣变”就着力介绍宣传弟子阿难、舍利弗的事迹。
(二)天龙八部、外道等佛教护法神怪像
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阿修罗、乾闼婆、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等八大部众;是佛教的护法神,分别执管各类具体的事务,或维持秩序(天),或管理雨水(龙),或“守天城池门阁”(夜叉),或以力作战(阿修罗),或为佛施香作乐(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或防除灾毒(迦楼罗)等。
其实,八大部众曾经大多是和佛对着干的外道,后被佛以力征服,才成为佛的部属。另外如249等窟描绘在佛两侧的鹿头梵志和婆薮仙,亦是被佛降服的两个外道。
天龙八部一般绘于佛龛南北两壁,位置较显著,一是突出其护法神的地位,二是衬托佛的威力无比,三是宣扬佛的不记前过,慈悲为怀,任人唯才。
(三)佛说法图
据统计,莫高窟现存佛说法图933铺。这些说法图的具体内容,至今尚难确定。或是释迦说法,或是阿弥陀说法,或是弥勒说法,也可能是一些概括简练的经变画。
这些说法图大多描绘在洞窟的南北两壁,其形式或是一佛二菩萨,或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等;也有三佛二菩萨的,如263窟南壁所绘。
(四)佛教故事画
主要指以佛经为依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连环画。故事一般委婉曲折,有头有尾,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莫高窟的佛教故事画大体可分为三类。
1.佛传故事画。即描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故事画。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按:第57、278、283等窟的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分别计算为两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断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珠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连通一气,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图37)。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如61窟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面增加了降怨王立城、云童子买花、燃灯佛授记、刹利王分田、茅草王学仙、甘蔗出童子等;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后面又增加了初转法轮、龙宫献偈文、布金造伽蓝、灵鹫山说法、双林入灭、百兽悲鸣、佛母下天、现身说法、均分舍利、分别造塔等(图38)。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图37 北周第290窟窟顶西披佛传·一箭射七鼓
图38 五代第61窟西壁 佛传、太子观耕
2.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前世或前若干世的各种善行。现存各时期本生故事画近20种,其中北朝洞窟就有12种20幅。如北凉时期的月光王施头、尸毗王割肉贸鸽、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图39)、快目王施眼;北魏时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图40);北周时期的子深山行孝、须阇提割肉奉亲(图41)、善事太子入海求珠(图42);等等。
这些本生故事不仅故事曲折,情节生动,并且还包含有鲜明的善恶观念和丰富复杂的伦理思想,是研究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
图39 北凉第275窟北壁 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
图40 北魏第257窟西壁 九色鹿本生(局部)
图41 北周第296窟北壁 须阇提本生(局部)
图42 北周第296窟窟顶南披善事太子入海品·出游见耕地
3.因缘故事画。即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连环画。它和本生故事画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本人前生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生或今世之事。莫高窟现存各时期因缘故事画可能有十余种,其中北朝洞窟就有10种12幅,如北魏时期的须摩提女设斋请佛、释迦从弟难陀被迫出家、沙弥守戒自杀(图43)、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西魏时期的施身闻偈、阿那律等共化跋提长者及姊、佛度水牛升天、五百强盗成佛;北周时期的微妙比丘尼苦难遭遇(图44)、梵志夫妇摘花失命等。
图43 北魏第257窟南壁 沙弥守戒自杀(局部)
图44 北周第296窟窟顶西披 微妙比丘尼缘品·渡河
这些因缘故事画大多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亦反映了丰富复杂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及当时的许多社会风俗习惯。
(五)佛教经变画
经变画,一切以佛经为依据的绘画,如前面介绍的佛教故事画,都可以称为经变或变相,而这里主要指按一部经绘成一幅画的巨型经变。
据不确切统计,莫高窟现存这类经变画32种,计1218幅,包括《法华经》的“见宝塔品”、“观音普门品”,《药师经变》中的“九横死”、“十二大愿”,《金光明经变》中的“长者子流水品”、“舍身品”等小型经变画50幅;但《千佛名经变》的幅数尚未计算在内。其中,西魏2幅,北周3幅,隋34幅,唐655幅,五代234幅,宋153幅,西夏129幅,元8幅。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数字和后面的具体介绍将有出入,仅供参考。
在石窟中绘制大量的经变画,其目的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向信众宣扬佛教义理,也就是将信众很难理解的、甚至不认识的佛经文字转化为容易看懂的图画。
佛经,实际上就是佛教的理论,是佛教三宝中的一宝——“法”,是佛教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选择,耗神费财费力而绘制的经变画,自然是窟主和设计者所认为的佛经中的精髓。因此,敦煌壁画中绘制的大量经变画,是了解敦煌乃至中国各时期佛教思想及有关信仰等问题的重要材料。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全面但有侧重地介绍莫高窟32种经变画的基本情况。
1.福田经变。莫高窟仅见两幅,北周和隋代各一幅。据《佛说诸德福田经》中叙述,释迦在回答帝释天的问题时说,“广施七法”就等于在良田种福,可以收获无量。所谓“七法”就是作出七种施舍,以供奉僧人和便利百姓。北周第296窟的经变画。就表现了“七法”中的五个场面:立佛图僧房堂阁;植果园,施荫凉;施医药;近道作井;架设桥梁,过渡羸弱(图45)。
图45 北周296窟窟顶北披 福田经变·喂药
福田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可能与北周武帝灭佛,三阶教面临“末法之时”,提倡苦行忍辱,主张“以时勘教,以病验人”、修缮故塔破庙、多做公益事有关。
2.法华经变。以《妙法莲华经》为题材,最初有西魏时期的“见宝塔品”,继而有隋初的“观音普门品”、“序品”、“譬喻品”。盛唐出现了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法华经变。到了五代,《法华经》总共28品,而描绘在经变中的就达到24品之多。
据统计,莫高窟现存法华经变70幅,包括“见宝塔品”27幅和“观音普门品”7幅。其中西魏2幅,北周1幅,隋8幅,初唐10幅,盛唐12幅,中唐9幅,晚唐12幅,五代10幅,宋5幅,西夏1幅(图46)。
图46 盛唐103窟南壁 法华经变·化城喻品
《法华经》主要强调“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弘扬“三乘归一”;特别是《观音普门品》中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故该经变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弥勒经变。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迄于宋,共计97幅。其中莫高窟92幅,榆林窟3幅,五个庙2幅。按时代分,隋7幅,唐65幅,五代11幅,宋14幅。
《弥勒经》分上生经和下生经。上生经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下生经叙述弥勒降世成佛,度众出家,弥勒世界丰盛太平。
从壁画内容来看,敦煌早期只流行上生信仰;隋唐以后,上生、下生信仰并行,而以下生为主。《弥勒经》涉及人们最实际的需求——衣食温饱、婚丧嫁娶、老有所养、死有所归,无人世险恶、社会奸诈等。
敦煌的弥勒经变,是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珍贵形象资料。
4.阿弥陀经变。该经变在敦煌莫高窟始于隋,迄于西夏,计71幅。其中隋1幅,唐38幅,五代9幅,宋2幅,西夏21幅。
《阿弥陀经》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宣扬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可往生该净土。
5.观无量寿佛经变。是敦煌经变画中幅数较多者之一。莫高窟现存84幅,其中初唐1幅,盛唐21幅,中唐34幅,晚唐18幅,五代4幅,宋6幅(图47)。另外西千佛洞有1幅,榆林窟有3幅。
图47 盛唐第172窟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
《观无量寿佛经》,是一部叙说观想阿弥陀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主要是宣讲有关如何通过三福、十六观而往生净土的理论。
6.净土变。莫高窟尚有76幅净土变的具体内容待考。这些净土变的时代分别为:初唐3幅,盛唐1幅,中唐10幅,宋15幅,西夏47幅。
7.药师经变。莫高窟计有该经变画111幅(包括独立的“九横死”、“十二大愿”十四幅在内)。其中隋4幅,唐70幅,五代21幅,宋9幅,西夏7幅。药师经变是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绘制的,是“致富消灾”的大乘佛经。《本愿功德经》“序”说:“忆念名称则众苦咸脱,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至于病士求救应死更生,王者禳灾转祸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降九横之妙术矣。”
8.涅槃经变。《大般涅槃经》是大乘教除《法华》《维摩》《华严》《无量寿》之外的另一重要经典。涅槃变与涅槃龛是佛教艺术中的重大题材,莫高窟尚存从北周到吐蕃时代的壁画11幅,涅槃龛(像)5座。
该经主要宣扬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
9.宝雨经变。敦煌壁画中仅初唐321窟绘有1幅。
《宝雨经》,又名《显授不退转菩萨记》。为唐代达摩流支主译,白马寺僧薛怀义任监译,参与译事的共31人。
《宝雨经》的基本内容是“重仪律”、“明六度”、“扬五大”,即由止盖菩萨向佛提出101个问题,佛以十法答之。但经中最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佛于伽耶山顶放光明,遍照十方,摄入面门,授记于日月光天子,当于支那国做女王。
《宝雨经》及宝雨经变的出现与武则天周革唐命有关。
10.华严经变。莫高窟有该经变画29幅,其中盛唐1幅,中唐5幅,晚唐9幅,五代8幅,宋6幅。
《华严经》是唐代兴起的华严宗所奉持的重要经典。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宣说“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
11.金光明经变。莫高窟尚存该经变画10幅。隋1幅,中唐4幅,晚唐4幅,宋1幅。其中除隋代417窟为依据《金光明经》绘制,其余均系据《金光明最胜王经》绘制。
《金光明经》共有19品,其中的主要故事一为“舍身品”,内容与早期的萨太子本生无异;二为《长者子流水品》,所述流水长者子救鱼故事。另外莫高窟绘制较多的除《序品》《梦见忏悔品》《大辩才天女品》等外,还有《四天王护国品》。经中说,凡诵读流布《金光明经》的国土,都将受到四天王诸神的保护。
12.金刚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17幅,其中中唐8幅,晚唐9幅。
《金刚经》宣扬世界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往”,即对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
13.楞伽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11幅,其中中唐1幅,晚唐5幅,五代2幅,宋3幅。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的意思,意谓佛入此山说的宝经。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宣说世界万物由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并对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问题有重点论述。
《楞伽经》是一部晚出的大乘经典,但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不仅法相宗将其作为基本经典,且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该经与《心经》《金刚经》为僧人必习的三经。
14.天请问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31幅,其中盛唐1幅,中唐10幅,晚唐8幅,五代7幅,宋5幅。另外,榆林窟尚有3幅。
《天请问经》是玄奘译的一部短小的经典,内容是释迦答复一位天神提出的9组问题,中心思想是“无生为乐”、“解脱诸欲”、“布施种福”等等。
天请问经变大规模出现于吐蕃围攻沙州的紧急关头,恐非偶然。经文中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抗蕃军民在一定程度上将战争的胜败寄托在开窟种福上。
15.思益梵天所问经变。此经变在莫高窟计12幅:中唐1幅,晚唐3幅,五代6幅,宋2幅。
此经是释迦牟尼借思益梵天及其他诸大菩萨等问法、解难而阐释大乘之宝义以破小乘之偏狭的一部经典。
16.贤愚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5幅,其中晚唐1幅,五代3幅,宋1幅。该经变画规模宏大,一般每幅画中都绘有30多品(全经69品),每品一般绘一个因缘故事,绘于一个或几个屏风画中。
《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即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该经最初称为《譬喻经》,北魏凉州名僧慧朗曾云:“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贤愚焉。”
17.报恩经变。此经变画在莫高窟始于盛唐,迄于宋,计32幅。其中盛唐2幅,中唐7幅,晚唐11幅,五代8幅,宋4幅(图48)。
图48 中唐第112窟北壁 报恩经变·鹿母夫人故事
报恩经变相的盛行到消失,与当时中国,尤其是河西和敦煌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报恩经》究竟是由天竺而来的“真经”还是由汉僧自撰、自编的“伪经”,历来虽然颇有异议,但其影响、意义甚大却是公认的。
《报恩经》是宣传上报佛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的经典,其中以报君亲恩为主。
18.报父母恩重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4幅,其中中唐1幅,晚唐1幅,宋2幅。
《父母恩重经》是东土僧人编撰的一部“伪经”,经中充满中国儒家孝道思想的说教。同时由于该经不是“真经”,故未曾收入大藏经。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世俗民众中的广泛流行。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中,不仅有两种版本的《父母恩重经》,还有通俗的讲经文、佛曲、绢画等,可见其当时的影响之大。
19.梵网经变。敦煌壁画中有此经变3幅,莫高窟2幅,榆林窟1幅,均为五代所绘。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亦称《菩萨戒本》,佛教戒律书。宣说十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谤三宝戒,犯此者逐出僧团)、四十八轻戒(不敬师友戒、食肉戒……)。
20.密严经变。该经变在莫高窟有4幅,晚唐2幅,五代1幅,宋1幅。
《密严经》,全称《大乘密严经》,亦称《厚严经》,是一部密宗经典,亦是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说佛在密严国(大日如来的净土)对金刚藏菩萨讲“如来藏”不生不灭以及八识、法相等。
21.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莫高窟仅存两幅宋代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该经是一部密教经典,据说当时人们认为“禳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说是唯有此经能灭众生一切恶业;只要念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即可解除一切厄运。
值得注意的是,两幅经变都绘制在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出资修建的洞窟里。
22.千佛名经变。在莫高窟中,几乎每个洞窟中都绘有千佛画,而这些千佛画,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三千佛名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或仅根据《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等佛名经而绘制的。
据佛经说,通过描绘、供养、礼拜千佛和“持讽读诵”、“书写为他人说”千佛名号,不仅自己“后生之处历侍诸佛,至于作佛而无穷尽”、“所生之处常遇三宝,得生诸佛刹土,六情完具不堕八难”,并且还能“使诸众生悉生彼刹”。充分显示出“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思想。
虽然莫高窟中的大部分千佛画是依据《千佛名经》所绘制,但也有不少仅绘千佛像,无千佛名号榜题,这些不能谓作《千佛名经变》,只能称为千佛画像。
23.劳度叉斗圣变。敦煌壁画中现存18幅劳度叉斗圣变,其中莫高窟14幅,西千佛洞1幅,榆林窟3幅。以时代论,北魏1幅,初唐1幅,晚唐3幅,五代9幅,宋4幅。
敦煌早期的“劳度叉斗圣变”可能依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缘品》绘制,如335窟。而晚唐以后,则是依据《降魔变文》绘制。
佛经《须达起精舍缘品》虽然增加了舍利弗与外道斗法的情节,但仍以购园、起精舍为主要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布道性质和弘扬佛法的作用。变文具有文艺的娱乐性,所以《降魔变文》侧重点在斗法,即内容上将精舍与斗法并重,目的是加强紧张激烈气氛,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晚唐时期,涅槃经变突然中断,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充满喜庆色彩的劳度叉斗圣变,其背景大概与张议潮率众推翻吐蕃统治有关。
24.维摩诘经变。莫高窟尚存该经变画68幅,其中隋11幅,唐32幅,五代16幅,宋9幅。
《维摩诘经》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影响特别大,唐代诗人王维就曾以维摩诘自许。该经通过维摩诘居士以身说法,阐述了一套大乘空宗哲理,特别是强调居家修行的意义,认为要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生活,“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并称此为“通达佛道”,是真正的“菩萨行”。
25.观音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17幅,其中盛唐4幅,中唐3幅,晚唐2幅,五代2幅,宋4幅,西夏2幅。另外莫高窟还有自隋至西夏的“观音普门品变”7幅。
《法华经》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曾以单行本流行,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观世音经》。重点宣扬观音寻声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
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都是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制的。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是作为《法华经变》其中的一个附属部分或一品绘制的,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的主题而独立;而后者则在经变的中心位置出现了观音的说法像,形成了以表现观音为主题的经变。
26.文殊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计132幅,其中初唐5幅,盛唐3幅,中唐24幅,晚唐31幅,五代30幅,宋14幅,西夏21幅,元4幅。
不过,该经变究竟依据何经而绘,待考。
27.普贤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计125幅,其中初唐6幅,盛唐2幅,中唐24幅,晚唐35幅,五代29幅,宋9幅,西夏18幅,元2幅。
实际上,该经变与文殊变同为一体,究竟依据何经而绘,待考。
28.地藏十王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15幅,其中中唐1幅,五代9幅,宋4幅,西夏1幅。
有关经变画可能是依据敦煌遗书中的《佛说地藏菩萨经》《佛说阎罗王经》《佛说十王经》等佛经而绘制。宣扬有关地藏及十王的信仰,主要是借此为人们指出一条如何消灾祛难、免除六道轮回的途径。
29.千手千眼观音经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40幅,其中盛唐3幅,中唐8幅,晚唐8幅,五代9幅,宋8幅,西夏2幅,元2幅。另外,榆林窟西夏第3窟尚有1幅。
该经变系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而绘制。此经系密宗经典。佛经说,观世音菩萨发誓要拨济众生诸般苦难,广施众生百般利乐,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千”并非确指一千,而是以千喻多。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由于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形形色色,众生的愿望和需求各式各样,因此观世音变现出“一千宝臂,各执宝物”。
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窟第3窟的该经变画内容非常丰富,利用观音之手,写实地描绘了大量西夏社会的生产工具、劳动状况以及音乐舞蹈、商旅生活、衣冠服饰等,是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另外,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反映了观音信仰由显宗转为密宗的过程。
30.不空索观音变。此观音画像莫高窟计有57幅,其中盛唐1幅,中唐8幅,晚唐15幅,五代16幅,宋12幅,西夏5幅。
不空索观音变可能系依据《不空
索神变真言经》所绘制。此经为密宗经典。
不空索观音,是六观音之一。该观音持不空之
索钩取人天之鱼(众生)于菩提之岸。因使用的是四摄法,其
索必有所获,故名不空。
31.如意轮观音变。莫高窟现存该观音变有65幅之多,其中盛唐1幅,中唐10幅,晚唐13幅,五代26幅,宋13幅,西夏2幅。
该经变可能是根据《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绘制,这是一部密宗经典。经中说:“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观音手持如意宝珠,以表满众生祈愿;持轮宝,表转法轮,故名如意轮。
32.千手千钵文殊变。莫高窟现存该经变画16幅,其中唐9幅,五代3幅,宋2幅,西夏2幅。
该画像系依据《大乘瑜珈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绘制。经中说,释迦在祗园精舍大道场说法完毕,授意文殊菩萨施展神通,文殊即当众变现丈六金色之身,坐于法界金刚性海百宝莲花座上,身着百宝璎珞天衣,头戴七宝佛冠,身上长出千臂千手,手中各持吠琉璃钵,钵中各有一化佛,千释迦同时出现。
(六)佛教史迹画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史迹、嗣传的记载。在汉文佛藏中,除了大量的经、律、论、疏外,史传部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莫高窟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故事画、佛教经变画外,还保存了不少形象化的佛教史料。
佛教史迹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而描绘的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和灵应故事等内容的图画。佛教史迹故事在佛教中称为“感应事迹”,其中既有真人真事,也有想象虚构,但它们往往有较多的现实依据,具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等多种价值。敦煌佛教史迹画始于唐初,盛于吐蕃时期,终于北宋。据统计有40处67种之多,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
1.佛教历史画。主要描绘佛教史中重要或特殊的事件及其相关人物。如323窟根据《魏书·释老志》画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描绘了汉武帝甘泉宫礼拜金人,率群臣送别张骞,张骞持节西行到大夏等一系列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情节。虽然图中有些细节不符合历史,但仍然真实地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重要人物。
2.感通故事画。描绘的主要是一些表现因果报应的故事。如《康僧会的故事》中,吴王孙权问康僧会:“佛有何灵瑞?”答:“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又问:“何在?”答:“佛神迹感通,祈求可获。”(图49)
图49 初唐第323窟北壁 康僧会故事
3.高僧事迹画。以一些杰出、著名高僧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图画。如《康僧会的故事》中一方面描绘了有关感通的故事,而从另一角度则记载和宣扬了高僧康僧会传教过程中的事迹。《佛图澄的故事》亦然(图50、图51)。
图50 初唐第323窟北壁 佛图澄神异故事·听铃声辨凶吉
又如,孙皓不信佛法,在铜佛像上撒尿,立刻遭到报应,周身红肿,阴部尤剧,痛楚号呼。待宫女劝其信佛后,顷刻即愈。323窟《孙皓迎康僧会图》即表现了这一内容。
图51 初唐第323窟北壁 佛图澄神异故事·洗肠
323窟还描绘了高僧昙延法师的故事。隋开皇六年,隋文帝杨坚迎昙延入朝,文帝问昙延天旱原因,昙延为文帝受八戒感天普降甘霖等(图52)。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稽胡)高僧刘萨诃,在河西走廊留下了许多事迹,莫高窟为他画了不少瑞像和绘制了大型的故事画。如72窟的《刘萨诃因缘变》,共画了35个场面,从凉州开山出像起,详绘他河西行化等种种事迹。刘萨诃在当时影响颇大,在敦煌出土的圣僧画像手册中,他的名字与鸠摩罗什、佛图澄并列,莫高窟还绘有泗州和尚、志公和尚等高僧的事迹。
图52 初唐第323窟南壁 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
4.瑞像图。瑞像是作为祥瑞吉兆从天而降或能现灵异的佛、菩萨像或高僧像。敦煌藏经洞出土S.21132号写本,就是绘制瑞像图的文字设计,它记述了从南天竺、中印度到于阗、张掖、凉州、濮州的瑞像。而莫高窟231、237等窟中就绘制了大量的瑞像(图53),其中就有印度的、尼波罗的、犍陀罗的,还有西域及河西张掖、酒泉的。如:
图53 中唐第231窟西龛北披 酒泉郡释迦牟尼瑞像
中天竺摩迦陀国放光瑞像
萨迦耶倦寺住瑞像
摩竭国须弥座释迦并银菩萨瑞像
天竺白银弥勒瑞像
盘和都督府御谷山盘和县北圣容瑞像
张掖郡影像月氏王时见
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院中瑞像
于阗古城瑞像
酒泉郡释迦牟尼像
……
据不确切统计,莫高窟大约20个洞窟中绘有近200幅瑞像图。其中还有马头观音瑞像、龙女瑞像、天王瑞像等等。由于这些瑞像大多附有“灵异”、“圣迹”的传说,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受到广泛的重视。
5.佛教图经。指一些佛教地志和圣迹地图。如五台山图在莫高窟就有着特殊的地位。长庆四年吐蕃王朝曾向唐朝遣使求《五台山图》。吐蕃时代所建的第159、222、237、361等窟帐形龛内外的屏风画小型五台山图可能就是唐代“广行三铺”的“五台山图小帐”。
五代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可以说是罕见的佛教图经,结合“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等著作,它是我国最完备的佛教地志和圣迹地图(图54)。从于阗国王亲礼五台圣迹的记载来看,当时沙州一定有不少僧人也随着入朝使的行列到过五台山。他们回到敦煌之后以极大的热情叙述、讲唱和描绘他们亲眼所见的五台山。壁画上反映的社会情景,应该是反映10世纪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七)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是指以钱财、田地、奴仆、经书等供养佛(实为寺庙僧侣)的一般佛教信徒。供养人画像则是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所画的功德像,属于肖像画。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现尚存约二、三千身,大体可分为6类:
1.地方官吏,即当时敦煌、河西及其他地方官员,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官府小吏,以及他们的家属。
2.戍边将士,即当时河西、敦煌、玉门关、阳关等地的节度使、军将、校尉等(图55)。
3.寺院僧侣,包括阐扬三教大法师、都僧统、寺主、法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
图54 五代第61窟西壁 五台山图(局部)
图55 第233窟佛坛东面下沿清代绘 男供养人
4.庶民百姓,如社人、农夫、铁匠、织师、猎夫、篙工、百戏艺人等。
5.奴仆画像,如车夫、马夫、侍从、守卫及掌扇、持杖、牵衣、捧物人等。
6.各民族人物画像,如匈奴族、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等。
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成组出现,等级森严,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排列成行,有的成百上千(图56)。画像大者高丈余,小者寸余。早期画像一般仅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唐代肖像进入极盛时期,形象真实,个性鲜明,神态生动,繁华富丽。五代曹氏画院有肖像画师,出现了大量的瓜沙曹氏家族的肖像。一家一族,祖宗三代,如叙家谱。
图56 初唐第375窟南壁下部女供养人
晚唐时代的出行图是供养人画像的新形式。继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之后(图57),还有张淮深夫妇出行图、曹议金与回鹘公主出行图以及榆林窟的慕容归盈夫妇出行图等。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豪华奢靡,亦是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且绝大多数都有榜书题记。据粗略统计,现存题记大约7000条。这些题记反映供养人的身份,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且多为史籍所不载,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族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图57 晚唐第156窟北壁 宋国夫人出行图·杂技
(八)装饰图案画
即装饰洞窟建筑各个部分的形式和纹样。
装饰的部位和形式有藻井、平棋、龛楣、背光、头光、边饰、地毯、桌围、旗帜、服饰、器物等等(图58)。
图58 初唐第209窟 藻井
装饰的纹样,有植物纹,如莲荷纹、忍冬纹、波状茶花纹、石榴卷草纹等;有天象纹,如星辰纹、云气纹、水波纹等;有几何纹,如棱格纹、方胜纹、龟背纹、圆环莲珠纹等;有动物纹,如四灵纹、蹲狮纹、团龙纹、翔凤纹、双鸽纹、驼鸟纹、祥禽瑞兽纹等;有人物纹,如飞天纹、力士纹、化生童子纹等;有结合纹,如人面鸟身纹、马头鸟身纹、兽头忍冬纹、莲荷忍冬纹、百花卷草纹等。所有纹饰都经加工变形,使其具有更浓厚的装饰美。
千年的装饰图案,汇聚成了一座具有特殊风格的装饰图案宝库。
(九)古代传统神话题材画
这类题材主要出现在西魏时期,大多集中在一些洞窟顶部藻井四周。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开明、飞廉、雷公(图59)、羽人、方士等10余种20余幅。
图59 西魏第249窟窟顶西披 雷公
伏羲、女娲是传说中创造人类的神。壁画中的女娲,头束高髻,身穿大袖襦,上身为人,下身为蛇。伏羲手持矩,胸悬月轮,内画蟾蜍;这与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所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相符,曾是氏族公社的图腾形象。但其图像进入汉墓以后,则成了保佑死者升天的日月神。石窟中的这类壁画虽然是受汉晋墓室壁画的影响而来,但意义主要是表示祥瑞(图60)。
图60 西魏第285窟窟顶东披伏羲女娲
西王母、东王公是我国流传甚久的神话人物。《山海经·西山经》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神异经》说:东王公居住在石洞里,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都是人兽混合的怪物,显然还保留着原始社会图腾形象的特征。而敦煌壁画中,西王母乘凤辇,穿大袖襦,是一“雍容和平的妇人”;东王公身穿大袖长袍,乘龙车,成了冠服锦绣的帝王。他们成了“共管天下,三界十方”仙人的天神。
西王母、东王公一般位于窟顶南、北披或西壁龛外南北两侧,面对洞窟的主体——佛像,相向飞行,似乎是欢迎佛的来临。(图61)
图61 西魏第249窟南披 西王母
其他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开明、雷公等灵异图像的出现,也都是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借此表示当时人们对佛教进入中国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十)道教题材画
与塑像一样,真正的道教题材画在清代、民国才在莫高窟出现。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第11窟龛内背屏绘墨龙,第96窟前室西壁门南、北绘十二生肖、门神和暗八仙等(图62),第138窟前室窟顶绘暗八仙,第150窟前室西壁门南、北绘门神各一身,南壁绘神像7身,甬道南、北壁绘牛头、马面,主室西壁龛内绘山水、花卉屏风10扇,南、北壁绘十二星宿,东壁门南、北绘判官、钟馗、鬼卒等,第454窟佛坛南、北壁绘花鸟屏风12扇。
虽然清代、民国的塑像、壁画的艺术价值不大,但它于了解、研究该时期的美术发展史、宗教发展史以及社会风俗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62 第96窟殿前门窗 民国绘 十二生肖·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