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物

二、人物

在被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吸引后会发现,故事情节的主体是什么呢?不是其他而恰恰是人或者说只能是人。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人而产生,是由人来演绎的。人物是小说中另一个关键要素。在一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讲故事而是写人。即使有的小说是以情节跌宕取胜,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但它表现的仍然是人的心理、人的命运。尽管有部分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卡·恰佩克《鲵鱼之乱》等,但也是将动物拟人化,使动物具有像人一样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对于一篇小说而言,人物和故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既离不开故事,更离不开人。一部优秀的小说,其过人之处常常在于塑造出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范进,《故乡》中的祥林嫂、杨二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社会代表性,成为艺术典型。

写人物时应注意八个字: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把自己融入到小说所描摹的场景中,想象作为小说人物的自己,在此情此景中会作如何反应。是悲,是喜,还是悲喜交加?是爱,是恨,还是爱恨交织?小说不是照片,不是电影,它不能原封不动地把人物摆在读者面前。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感觉、感受的描写,使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产生似曾相识的认同感,感觉小说中所描写的东西是具体可感的,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这样小说才能打动读者。因此,写小说时需要开放五官。写吃哈根达斯时,如果舌尖上不能再现一点甜味和冰凉的感觉,这个哈根达斯是写不好的。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如果眼睛不能再现黑夜时在郊野的种种感觉,这个夜色要想写好也是很难的。写与一个人握手时,从手心到手臂的末梢神经是什么感觉,如果写不清楚的话,也很难做到真实感人。要把《舌尖上的中国》写好,把盐焗鸡、东坡肉、红烧狮子头的美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你的嗅觉、味觉等必然要灵敏。如果能把色彩明暗、声音节奏、气味感官等一一写好,就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甚至惊心动魄的感受,感到作家写到灵魂里面去了。比如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赌徒的手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到栩栩如生,而且感到惊心动魄。一个作家对生活,对客观世界,对时令变化,对阴晴圆缺都要有敏锐的感受,进而还要善于把人物的精微感觉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写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才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是小说的一个使命。小说就是写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感觉,作家通过写人对外界的感觉来唤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