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
诗歌指导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诗歌与人生。讲授“诗歌精神”的意义以及诗歌与人生的关系,就诗歌涉及的几个主题性问题,包括醒悟、寻找、静思、命运、自省、友情、爱情、亲情、婚姻等进行讨论交流。在醒悟篇中,讲解诗歌最有价值的意义便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开拓了一个让人可以诗意栖息之地。E·B·怀特曾说过:“暴君并不怕唠叨的作家宣扬自由的思想——他害怕一个醉酒的诗人说了一个笑话,吸引了全民的注意力。”诗歌可以用艺术的形式说出全民心底里能够共鸣的真理,而不屈从于现实社会的权利或暴力。诗歌让人明了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天地世界,非功利的、审美的世界。通过(波兰)辛波斯卡《种种可能》、《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等作品讲解,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表述生命中某些不切实际(现实利益)的审美化的理想,用文字抒写自己的感悟,进行人格审美化素养教育。在寻找篇中,注重启发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寻找,在寻找中彰显生命的意义。至于寻找的是什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不变的是寻找本身。寻找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诗歌可以让我们明了寻找的艰辛和意义。通过海子《九月》、宇向《圣洁的一面》等诗歌讲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用文字抒写自己在寻找过程中的困惑和追求。在静思篇中,指出人生只有小段时间处于非常时期,而大段大段的时间都是在琐碎、庸常的过程中度过,如何在这样的平凡时间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是人生最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可以让我们停留于喧嚣恐慌之外,以超然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通过对(意大利)蒙塔莱《正午时歇息》、(法)福兰《天籁》等诗歌的讲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中,发现庸常之美,用文字抒写平凡生活的幸福和意义。在命运篇中,指出发现生命的乐趣在于世界的不可知,我们总是畅想着未来。可一步一步走来,我们还是发现,今天的一切都由昨天所预定,而现在的每一步都将影响明天的走向。命运是存在的,在岁月的延展中,命运就在根部存在。如同叶芝所言:“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随时间而来的真理》)。”通过对张曙光《1965年》、西川《夕光中的蝙蝠》等诗歌的解读,阐释所谓命运,要以一种超越性视野来观照,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提升对文化生存方式的理解,尝试跳出当下世俗的评价立场,用客观的眼光审视自身及民族命运的现状及发展,并用文字抒写出自己的感悟。在自省篇中,领悟中国古语“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西方哲学中三个基础性的关于自我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于何处?我将往哪儿去?指出这些都明示自我认识的困惑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问题。诗歌中对于人生自省过程的解剖,真实和震撼,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它真实地贴近内心,明确自我的弱点和人性的脆弱。通过对安琪《像杜拉斯一样生活》、刘春《请原谅我做一个怯懦的人》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性格的弱点,对于自己未来的完善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用客观剖析的方式抒写自身的感悟。在友情篇中,指出人存于世,不可能孑然一身,他(她)必然存在于某个场域,但生活阶段性的变故,总是让我们的友情很难有真正始终如一的纯粹和坚定,对于友情阶段性的遗憾,对于友情坚定恒久的歌颂就成了诗歌中常有的主题。通过对张曙光《岁月的遗照》、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诗歌的讲授,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过的友情,将其中点滴的感动记录下来,用细节性审美化的文字抒写自己的感动片刻。在爱情篇中,指出诗歌是靠激情与偏爱推动的一种抒情,对爱情的憧憬和期盼是诗歌永恒的美好主题之一。如何看待爱情中的两性地位,如何描绘爱情中美好的瞬间,这是每一个希望经历或正在经历爱情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舒婷《神女峰》、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等诗歌的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明了爱的主题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和生死观、价值观以及自我认识和对信仰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再激发学生如何用美好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对待爱情的立场和态度。在亲情篇中,指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依恋与矛盾是亲情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诗歌会将这些细节真实地进行描绘和展现,甚至将依恋背后的真诚、矛盾升级后的冲突都进行了创造性的真挚抒写。通过对(美)西尔维亚·普拉斯《晨歌》、蔡其矫《也许》等诗歌的讲授,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童年经验,从回忆点滴开始,在代际差异的摩擦中体会亲情的可贵,并能够用真挚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感受。在婚姻篇中,指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两种文化或是两种价值观的结合和冲撞。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即将面对个性的磨合、妥协,甚至牺牲。通过对(英)戴·刘易斯《两人的结婚》、(波兰)辛波斯卡《金婚纪念日》等诗歌的讲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婚姻类型,明确婚姻状态、现实利益与个性性格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并能用审美化的文字理性地抒写自己对婚姻的期待。
第二方面,诗歌与创作,指导学生在集中诵读与创作评述中,尝试诗歌练习。通过上述九个主题,采用分组形式,由学生自行整理自己喜欢的诗歌,就诗歌主题的契合度或复杂性由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进行鉴赏点评,同时将课程训练中优秀的诗作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小组模仿练习。通过本阶段的诵读训练及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明了诗歌主题的复杂性问题——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社会意义,还在于审美化的多元阐释性。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小组创作实践和小组诗歌评论结合起来,以评论促进创作实践,在互动中推动诗歌写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