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面试提问的目的与回答逻辑
面试官万变不离其宗的提问目的就是考查求职者的能力素质。无论面试官提问的角度是怎样的,提问的类型如何,最终面试官希望了解的是“你是否具备那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相关经验”。(见图3-1)
图3-1 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
因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专业技能与相关经验对于一位求职者而言是稳定且难以改变的,而有关职业素养就是之前所罗列的20条能力素质,是求职者把握面试官提问目的的关键。
如图3-2所示,面试官基于求职者的日常工作安排与工作量,可能询问求职者如何安排日常工作的问题,其目的就是了解求职者是否具备计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同理,之后面试官所有的问题都有着非常清晰的目的。可以说,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是寻求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
图3-2 关于工作安排的询问
图3-2对面试官向求职者提出问题与真实目的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匹配。如:面试官询问求职者如何安排日常工作,其目的在于了解求职者的计划与自我管理能力;根据求职者的回答,面试官会追问求职者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遇到过棘手问题,以此来达到了解求职者分析能力的目的;面试官可以询问求职者在团队合作中是否发生过冲突,以此了解求职者的团队合作能力;面试官通过对求职者如何管理团队,来了解求职者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了解了面试回答的目的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面试官偏好的面试问题的回答逻辑,即STAR法则!
STAR即为Situation or Task——Action——Result的缩写形式,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含义。
STAR法则第一步:Clarify situation or task!
Situation or Task:第一步明确你的任务是:
(1)什么样类型的。
(2)怎么样产生的。
(3)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STAR法则第二步:Describe your action!
Action:第二步明确你:
(4)针对这样的情况的分析。
(5)决定的行动方式。
STAR法则第三步:Specify the result!
Result:最后告诉面试官:
(6)结果怎样。
(7)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学习到了什么。
根据以上所标示出来的7个点,你能够非常轻松地掌握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官偏好描述事物的逻辑方式,表现出自己分析阐述问题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示例1
面试官:你的简历上面提及你策划组织了一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调研活动,能否详细描述一下?
求职者:(1)这是一项由我们学院团学联发起的活动,属于学术实践部活动的一部分,当时我担任部长。
(2)由于学生普遍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情况很感兴趣,于是发起了这样一场活动。
(3)我们面对的情况是,手头资料太少,没有充实的内容可供我们使用,来为同学们建立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情况的渠道。
(4)经过会议讨论,我们认为调研是获取资料的有效方法。
(5)我们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有人负责确认公司方的时间,有人负责安排同学形成调研小组……。
(6)结果我们的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简历上面描述的那样,实地采访了35家企业。
面试官:你在这其中遇到什么问题,学到了哪些东西?
求职者:(7)我遇到了……,学习到了……示例2
面试官:你的简历上面提及你策划组织了一次软饮料的大型销售促进活动,能否详细描述一下?
求职者:(1)这是一项由我们市场部和销售部联合策划的针对大型超市的销售促进活动,当时我担任这个项目活动的负责人。
(2)由于当时正值夏季,是软饮料的销售旺季,为了增强相对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量,我们发起了这样一次大型售卖活动。
(3)我们当时面对的困难是,同类产品大量涌入市场,我们的产品在超市占有率不高,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品牌了解不多。
(4)经过项目小组全员讨论,认为在10大卖场配备促销人员进行宣传、路演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量的最好方式。
(5)我们排定了一个行动计划,有人负责确认活动场地的事宜,有人负责安排促销活动和人员配备,有人负责促销设备的定制,还有的人负责广告宣传。
(6)最终我们的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期间共有16万人次参与了活动,消费者的反响很好,销售量上升到平常的3倍。最主要是我们在各大卖场打开了通路,吸引了许多顾客。
面试官:你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求职者:(7)我在这项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