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总言
导 论
一、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研究
二、茶马古道分类以及研究范围
三、研究模式以及意义
四、学界、文化界以及政府近20年来的关注点
第一章 茶马古道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茶马古道的前身
一、马帮古道
二、盐运马帮古道
三、从盐到茶:茶马古道的兴起
四、马帮的远征: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
五、高山峡谷与全民饮茶:茶马古道延续的条件
第二节 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起源
第三节 从唐代茶叶贸易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起源
一、茶文化最初传入西藏的时间问题
二、茶叶产区与茶马古道的早期形态
第四节 从唐代佛教东传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起源
一、茶马古道以前的远征传播路线
二、丝绸之路上佛教传播路线的受阻
三、佛教陆路传播路线的西南转向
四、佛教陆路传播路线西南转向和茶马古道的关系
第五节 从唐代政治军事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起源
一、唐蕃古道
二、滇藏道(铁桥道)
三、川滇道、川藏道
第六节 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茶马古道沿革
一、宋代茶马古道沿革
二、元代茶马古道沿革
三、明代茶马古道沿革
四、清代茶马古道沿革
五、民国茶马古道沿革
第二章 历代茶马贸易
第一节 唐代茶马贸易
第二节 宋代茶马贸易
一、宋辽榷场贸易
二、宋夏榷场贸易
三、宋金榷场贸易
四、宋与吐蕃的茶马贸易
五、宋与大理国的茶马贸易
第三节 明代茶马贸易
一、茶叶产销与贵茶贱马政策
二、明代马政建设与茶马贸易
第四节 清代茶马贸易
第三章 与茶马古道相关联的历史遗迹及其保存现状
第一节 古茶园(树)、古茶号、老茶厂
一、云南古茶树和古茶园
二、云南易武老茶号
三、四川雅安茶马司遗址和清代官方储藏边茶仓库、老茶号
第二节 古城镇和集市
一、沙溪镇寺登街
二、丽江
三、雅安
四、泸定
五、松潘
六、康定
七、太昭古城
八、丹噶尔
九、哈拉库图
十、昌都
十一、滩歌镇
第三节 古道
一、云南的古道
二、四川的古道
第四节 马帮线性文化
一、马帮物资
二、马帮歌曲
三、锅庄以及锅庄舞
四、缝茶业
五、康定情歌
第四章 茶马古道在滇川藏大三角的影响
第一节 文明孔道
第二节 创造跨越“第三极”奇迹的古道
第三节 民族团结的见证和象征
第四节 民族走廊
第五节 小结
一、营造了稳定持久的互补性民族区域经济氛围
二、军政僧俗共建的综合交通体系
三、促进了藏族聚居地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四、丰富了沿线的多民族文化交流
第五章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真实性与完整性
第一节 国际文件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定义
一、真实性原则
二、完整性原则
三、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在国际文件中的应用及其产生背景
第二节 立足茶马古道申遗实践看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一、真实性和完整性空间研究
二、茶马古道项目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完善
第三节 茶马古道申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操作建议
第六章 茶马古道保护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茶马古道保护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稳定
二、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古道沿线各民族传统文化
三、茶马古道的旅游文化价值
第二节 茶马古道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保护状况堪忧
二、城市化带来新挑战
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整体性
四、缺少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
第三节 茶马古道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节 茶马古道沿途的保护状况(以云南为例)
一、易武段
二、思茅段
三、宁洱段
四、可渡关
五、胜境关
六、博南道
七、铁桥遗址
八、阿墩子段
第七章 开展我国境内茶马古道整体保护、文旅开发的建议
第一节 基于调研构建主题文化线路保护区域
一、构建主题文化线路保护区域
二、延续历史剖面
三、寻求文化共生空间
第二节 主题文化线路保护区域的文旅资源整合
一、整合的功能创新
二、整合的目标创新
三、整合的任务创新
四、整合的实施创新
第三节 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塑造
一、加强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
二、做好联合开发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
三、加强茶马古道沿线各省区硬、软件建设,提高综合接待、应急能力
四、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不断推出旅游新产品
第八章 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第二节 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可行性
第三节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价值
一、汉藏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之路
二、民族文化的传播之路
三、佛教传播之路
四、促进边镇发展之路
五、安疆固边之路
六、弘扬马帮精神之路
七、绝美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