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康定
在随边茶贸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城镇中,打箭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旧称打箭炉,为藏族聚居地区名镇,是甘孜州交通、文化、商业和政治中心。自然遗存有跑马山、木格措等,文化遗存如安觉寺、南无寺、康定情歌等。
打箭炉东通四川的雅安,南经西昌到达云南境内,西可达西藏的昌都,向北则到青海的玉树等地,可谓川藏交通线上的重镇。打箭炉的产生与发展,同川藏之间的边茶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从一个偏远荒谷发展成贸易中心城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打箭炉”一名最早见于《明史·西域传》:“洪武时,其地打箭炉,长河西土官元右丞剌瓦蒙遣其理问高惟善来朝,贡方物。”此外,另有“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宜悉蠲其徭役,专令蒸造乌茶,运至岩州,置仓收贮,以易番马。比之雅州易马,其利倍之。且于打箭炉原易马处相去甚远,而价增于彼,则番民如蚁之慕膻,归市必众……”根据任乃强先生的考证,打箭炉“本非市场,自唐朝以来,随茶马交易,日趋聚盛。由架设帐幕之临时市场,而为建筑碉房之锅庄交易。元时长河西鱼通宁远土司于此,红教喇嘛寺(南无寺前身)亦元时成立。至明时,倘仅有住民余家”。打箭炉城随着边茶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在清以前,汉藏民族间的“互市与贡道皆在打箭炉”。
明末清初,川藏贸易集散地由黎州、岩州西移至打箭炉,使得商旅往来大增,明正土司在打箭炉“建垒营寨,置土目于此”,充当川藏贸易的经纪人。西藏地方政府趁清王朝立足未稳,无暇他顾之机,派营官进驻打箭炉,监督贸易,并大兴黄教寺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营官昌侧集烈发动叛乱,康熙帝予以坚决镇压,并于次年乘势调化林营五百余兵驻防打箭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派中央官员驻打箭炉,监督贸易,设关收税,将经济控制权收归清朝中央政府。雍正元年(1723年),设泰宁协于惠远,派阜和营驻打箭炉。雍正七年(1729年)设打箭炉厅。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兴建打箭炉城垣,“炉地旧无城垣,国朝既定藏番,设立文武衙署仓库税关,雍正八年始建东南北三门,各筑城垣数十丈,以资起闭”。从此,清朝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作为康区的贸易中心城镇,打箭炉城诞生后,很快成为“汉夷杂处,入藏必经之地,百货完备,商务称盛”,“常年贸易不下数千金,俗以小成都名之”的小都会。
打箭炉作为川藏贸易的总汇地,贸易品种从最初的茶马发展到其它土特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据刘赞廷的《康定杂志》载,打箭炉“历为藏之商埠,凡康藏土产系由此出口,黄金、察香、碉砂、药材、羊毛、皮革为大宗;入口以川茶、绸缎、布匹、铜铁、器具、瓷器、杂货等,每年交易数字一千八百余万两”。
地处川藏必经之地的高原古城打箭炉,在明末清初的茶马互市贸易中诞生,到了清朝中期,形成了以茶叶贸易为主,藏族聚居地区土特产品、汉区百货云集,各服务行业蓬勃兴起的商业都会。其影响辐射川藏广大地区,对开发藏族地区,促进汉藏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族贸易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