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泸定
大渡河畔被称为“西泸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随着藏汉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铁索桥,名为泸定,“自此始有城池,而渐繁荣也”。泸定索桥的修建与边茶贸易有直接的联系,《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泸定桥,在泸水上,地蜀沈,冷姜村,康熙四十五年所制铁索桥也。西泸复木雅,附置戍守,税茶市二桥因以建,桥工费甚巨。”雍正、乾隆时,陕西、江西、湖广等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建会馆。宣统三年(1911年)设为县治,1933年已有商贾30余家,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