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可行性

第二节 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可行性

茶马古道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制定的《遗产申报操作指南》中(1)到(6)条的所有真实性要求条件。为了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将真实性与完整性列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操作指南》第一部分“世界遗产名录的设立”第三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的标准”规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等,“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认定其符合以下一条或多条标准(即确认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并检验其真实性后,根据《公约》承认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至少满足六条标准中的一条标准。这六条标准分别为,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使用地或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茶马古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标准:

其一,茶马古道是人类了不起的杰作。

茶是中国对世界卓越的物质与精神贡献之一,由茶的远征路线形成的茶马古道见证了人类千百年来伟大的创造天赋。

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贸易通道,连着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云南普洱和以四川雅安为中心产茶地,其输送路线都必须经过横断山脉所特有的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湖泊瀑布、地热温泉等听起来看起来很美,但行走起来却很危险的区域。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叶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

其二,茶马古道在特定的文化圈内,展示出了一段时期以来重大的人文价值观演变,其内容包括建筑与科技、纪念性的艺术活动模式、城镇规划和景观营造等诸方面的发展。

茶马古道带来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云南的沙溪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青海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丹噶尔古城,西藏的昌都,四川的西昌等,都是因茶马古道贸易形成的。

远在唐代,就因为吐蕃神川铁桥的修通而出现铁桥城;昌都的扎曲和昂曲上分别有两条桥,云南桥和四川桥,它们分别是云南和四川马帮投资修建的;四川的泸定桥也是如此;云南易武历代的桥也是由当地茶叶商人投资修建。分布在云南许多地方的石屏会馆,分布在四川、西藏的许多云南会馆,以及分布在四川的陕西会馆等。桥与会馆都见证着茶马古道贸易对沿途经济的促进。

其三,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体系,独一无二(至少是不同寻常)地见证了其所在地尚存的文化传统或是业已消亡的文明形式。比如马帮文化、马帮情歌以及康定情歌、锅庄以及锅庄舞等。

其四,茶马古道上不乏杰出的遗迹例证,可以反映出历史诸多重大时期的工程与工艺、地理景观等的阶段代表性风貌,如现存的边茶生产、“茶马司”的遗迹等。

其五,在人类学视野的传统定居、土地甚至水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茶马古道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来印证当地的文化形态,如当地人群面对艰难脆弱且一经破坏就不可恢复的自然环境时,所作出的有效回应活动。

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

其六,茶马古道是一条宗教传播的重要路线。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信徒、香客们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来来往往,文化互相渗透。除了佛教之外,沿着茶马古道传来的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多元并存。茶马古道所经地域,可以说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一片神奇而罕见的天地。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沿革,更由于众多民族生息于此,于是造就了这一带宗教文化具备多元性、民族性、地方性、扩散性和融合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