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了沿线的多民族文化交流

四、丰富了沿线的多民族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的大部分沿线都横亘在海拔五百米至五千米的广大区域内,众多民族散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又因河流切割、山脉纵横交错以及气候的垂直分布,构成了世界上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同时也塑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经之地,共有汉族、藏族、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怒族等20余个民族在此居住栖息。茶马古道穿越了中原文化、雪域文化、贝叶文化、火文化、本主文化、东巴文化的生存发展地带。历经数百年的古道两旁,藏传佛教、禅宗、上座部佛教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众多民族各取所信,又各自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使得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显得十分丰富多彩。

马帮铃声所过之地,实际上也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处。另外,由于茶马古道上的物资交易较多以民间贸易为主,其贸易形式与官方贸易有重大的差别。茶马古道上的民间贸易因现实需要而产生发展,没有强烈的政治交易色彩,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官方贸易急剧萎缩或无法进行时,茶马古道的作用便显得更加突出。因此,茶马古道上的民间贸易作为一种与官方朝贡贸易并行不悖的、不可或缺的贸易形式,使得茶马古道自形成以来能够经久不衰,并且还成为沟通各族民间文化的主渠道。

茶马古道上的民间贸易由各族商号、马帮、赶马人共同完成,其间虽可能有利益冲突和剥削行为,但各方互利是交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交易过程中商品的等价交换是民间贸易必然的要求和选择,否则便不可能长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茶马古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马帮、商号在规模上虽然有大有小,但还没形成独家操控垄断市场的局面。在长期的贸易过程中,商号、马帮、赶马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适应茶马古道的贸易需要。各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取所需,不存在民族歧视。

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族聚居地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的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族聚居地区。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族、回族等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文化并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辉煌的喇嘛寺,也有关帝庙、川主宫、土地祠等汉文化的建筑,有的地方还有清真寺、道观。各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立起会馆等组织,将川剧、秦腔、京剧等传入藏族聚居地区。不同民族的节日被共同欢庆,不同的民族饮食被相互吸纳,不同的民族习俗被彼此尊重。文化的和谐又促进了血缘的亲和,汉藏联姻的家庭在这里大量产生。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茶马古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