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

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似乎都带有某种贬义色彩。现在则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就摇身一变成了“风险管理家”。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来看,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管理风险”,因为他们的生存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事到临头措手不及。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需要准确地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会有多大。

犹太商人有一种理念,就是“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种投资方式。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战争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在犹太商人哈默眼里,那些未被人们熟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曾经做出过被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经济正面临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苏联政府制定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认为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犹如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苏联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做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三十几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财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一个国家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行装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宗旨。

1956年,哈默已经58岁了,他感到自己干实业已经干够了,便移居洛杉矶,准备用游泳、晒日光浴等活动来消磨自己的余生。

不曾想财神又一次把他拽了回来,使他投入到他一生当中最赚钱的生意——石油钻探行业中去。

石油钻探毕竟是一项冒险系数很大的行业。1961年,哈默拥有的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掉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但仍无建树。

哈默计划集中全力,攻克难点。这个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在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皮,这个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几个月以后,在那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之后,利润像石油一样开始源源不断地流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账户,冒险再次使财富垂青哈默。

在英文中,“投机”和“考察”是同义词,犹太人的投机买卖可以说是对该词的最好诠释。犹太人的考察,并不光看商品的流通情形,还要视该商品在转卖或交换之后的状况,以及当事人对于该项交易的最后满意程度。犹太人最后决定从事的投机买卖一定是根据周详、缜密的思考所做出的商业行为。

犹太智慧

冒险失败胜于安逸平庸,与其平庸地过一辈子,不如做一个失败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