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存款

不作存款

犹太人经商,从来“不作存款”,也就是说,他们有余钱也不会存入银行吃利息。在18世纪中期以前,犹太人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放贷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差。从19世纪后直至现在,犹太人都选择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

犹太人这种“不作存款”的秘诀,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俗语讲:“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条很有哲理的生意经。它表明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都能得到增加。

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有不过百亿美元的流动资金。而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每年营业额可做几十亿美元,如果是超大型企业,每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的资金,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一个企业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普利策是位在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之路。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后,他决定从报业着手。可惜他既无资本,又无办报的经验,如何能办起一家报纸并从中赚钱呢?对一般人来说,连想也不敢想。但普利策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没有资本怎么办?他想:可以自行做工积累一点,然后靠运筹弄来一点。没有经验怎么办?他决定从实践中学习。就这样,他千方百计地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的工作。刚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在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普利策全力投入记者工作。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各环节的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严谨,不会引起社会上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几年后,普利策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了,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了,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金严重不足,但他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使用别人的资金,很快就渡过了难关。他是怎么借用别人的力量呢?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广告宣传。普利策紧盯这个焦点,将报纸的办报方向调整为以经济信息为主,重视广告业务,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而且发行量越来越大。开办报纸5年,每年都为他赚取了15万美元以上。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报纸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发了财,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白手起家并靠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人物。起初他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让节衣缩食省下的极为有限的钱,一刻不闲地滚动起来。这就是“不作存款”和“有钱不置半年闲”的体现,是经商成功的一大诀窍。

怎么才能使钱不“闲置”呢?作为经营者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说:“老子与儿子也不能相信,只能相信自己。”这个道理就出自按契约办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