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外语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外语是从事涉外工作人员必备的语言工具。这种观念产生于封闭式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不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那些从事外交工作的人才需要懂外语。
事实上,这种观念很片面,即使是生活在封闭式社会环境下的人们,也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一定的经济、文化和事务方面的交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早已冲破国界的范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相互沟通和交往日益密切。这种交往,最重要的是判断要准确、迅速。
跟犹太人打交道,首先让你吃惊的是他们的判断非常迅速和准确。原因何在?在于他们普遍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他们与外国人交往时,既能用本国文化语言思维考虑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外国的语言文化思考斟酌相同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从不同角度和习惯分析得出的,所以会更加准确而迅速,而且要深刻得多。
犹太人自从失去家园,流散于世界各地后,千百年来他们不但能够在各地生存下去,而且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与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当地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精通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乃至各种法律和禁忌有关。这样,他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各种机遇,争取实现奋斗目标。比如犹太人哈同,他24岁在中国上海闯世界时,既没有专业知识,也不懂汉语,但他懂得生存和发展的道理。他知道,想要在中国经商发财,首先要懂得中国语言,然后通过熟练的中国语言,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市场情况,从而采取适应中国市场的决策。
哈同带着首先学好中文的意识,从给别人看门做起,通过这份底层的工作,广泛接触中国人学习中文。同时,他还利用晚间自学中文。没几年时间,他不但会讲中国话,而且对中国市场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待他积蓄了一点资本后,自己迅速开办洋行。由于他从外国来到中国,了解外国的商品市场行情,能及时把外国款新价廉的商品引进到中国出售,又适时地把中国物美价廉的特产运到外国销售。因此,他很快走上发迹之路,成为富庶一方的巨商。
从事科学和艺术事业的犹太人,就更注重掌握外语了。他们努力克服语言的障碍,吸纳人类的各种文明,增强自己的才智。爱因斯坦是生于德国、长于德国的犹太人,他除了精通犹太民族的希伯来语、德语外,还精通英语。
弗兰克尔是一位德国犹太人,也是杰出的音乐家和法官。法律与音乐这两个学科是毫无关联的,但弗兰克尔却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他在柏林当了近十年的法官,是德国法律界颇有名气的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来到中国上海,在工部局乐队中任中提琴手,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专任理论作曲教授,这两项工作他都干得十分出色,在我国音乐界也很有影响力,这与他能熟练地掌握中国语言是分不开的。1947年,他到美国定居,由于精通英语,他很快被好莱坞聘任,专门为历史影片谱曲作词。外语不但成为他谋生的手段,还成为他事业成功的阶梯。
可见,掌握外国语言,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语言是人类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沟通感情和交流技术文化的桥梁。但是,语言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每个地区、城市都有自己的语言。据统计,全世界共有5651种语言,有文字记载的有3000至4000种。但语言与大自然界中某些濒临灭绝的生物一样,在五千多种语言中,约有2400种已接近消亡或不被承认了。现在仍保留的各种语言中,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只有110种左右;使用得最广的仅有10种,它们是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印第语、日语、德语、阿拉伯语、法语和葡萄牙语。讲汉语的人最多,超过世界人口的1/5;其次是英语,有4亿人左右。
聪明的犹太人很懂得语言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商的犹太人,把掌握外语视为自己赚钱的资本,他们几乎都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以上的外语,他们与外商接触不必通过翻译,这已成为犹太人经商成功的公开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