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挖潜

自我挖潜

拜耳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从小勤奋好学,大学时是攻读物理学和数学专业的。毕业后,他觉得自己才21岁,还有潜力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于是又开始攻读化学。由于已有了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学习化学进步很快,第二年(1857年)他就发表了对甲基氯的研究论文,初步显示出他在化学研究方面的潜能。

1872年,他在大学里担任教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智慧,开展对酞菁染料的研究,很快成为染料史上确定靛青性质和结构成分的第一位化学家。几年后,他进一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研究出靛蓝的全部成分,并建立了著名的“拜耳碳环种族理论”。拜耳在花甲之年,还继续自我挖潜,编写了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著作——《拜耳科学成就》。可以说,拜耳的一生是研究挖潜的一生,成果累累。

事实上,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和“经验”,每个人都有其可发挥作用之处。拿破仑有句名言:“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有许多人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经验”和“潜能”,没有成功的本领,这明显失之于消极。他们不懂得“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是自己的实践总结,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经验。有了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为此,善于自我挖潜的人,懂得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其失误就较少,工作效率也较高。有了经验的人,会懂得怎么去挖掘自己潜在的力量,不至于漫无方向,束手无策。

吸收知识不一定要从正规教育和教科书中得来,从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经验、知识,比从课堂或书本上得到的会更有用。如美国总统林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的知识、经验却是超群出众的;犹太人伯林纳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发明创造的技术比博士和一般科学家还多,他发明的电话受话器比爱迪生发明的还早,他也被称为“美国最有价值的一位公民”。这都是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挖掘自己潜能的结果。

犹太人明白,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积累得来的。一个人因生活或工作经验不足、知识不够而导致事业的失败,千万不要失望和气馁,而应该采取补救的办法,随时随地记你所当记的,学习你所当学的。如爱因斯坦,他虽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但他同样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明白,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仅数学这门学科,就分为许多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足够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去研究。他在创立相对论时,深感自己的非欧几何知识不足,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立志专攻非欧几何,补足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终于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相对论。

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商业领域也是如此。许多商界的巨子,都是由于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一步一步地攀登到最高的位置,走上发迹之路。犹太人比奇特尔,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时,既没有资金,又没有专业知识。为了生活,他选择了从事一些家庭维修的工作,如厕所、水龙头、窗户等的维修。他没有经验,就悄悄到一些工地观察别人是怎么运作工程的。他自己也找了有关的书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比奇特尔的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工程集团,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

犹太人中间有一种好学的风气,他们选择克制自己的游乐和忍耐艰辛,而对充实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却甘愿大量投资,并且绝对不会吝啬。他们明白,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充实,可以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带动出来,这将成为事业成功的财富。

总之,工作上的经验和知识,加上自身的潜能,是一个人的最宝贵财富,它将引导你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也是打开财富之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