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大多是以口手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很少有相关文献留存,故现今有一些专门技艺几乎已失传,另外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多已故去,健在的也大多年逾古稀,致使传统修复技艺发展举步维艰。
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神圣而宝贵的财富,它的延续乃至存亡已触及我国传统文化支脉的传承,如何使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艺在当下传承有序已迫在眉睫。
1982年,意大利专家布兰迪在其论著中指出,“修复,要把作品流传给未来的意识放在心上,通过对其物理进行技术处理,使其病害消除,劣化现象受到控制,毁损部分得以恢复”[1]。1999年,意大利颁布了《文化遗产联合法》明确给出了文物修复的定义,“所谓修复,是为了维持某件物品物质性上的无欠缺性,为保证其文化价值的保全、保护而实施处理的行为”[2]。文物修复,顾名思义就是对已损文物进行技术处理,使其病害消除,毁损部分得以恢复的工艺过程。文物修复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而使其恢复本来面貌的一门科学,根据不同的材质质地,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这些材质包括金、银、铜、铁、玉、石、陶、瓷、丝、毛、棉、麻、皮、纸、骨、角、牙等,其中以青铜器的修复技术源流最早且最成体系[3],构成文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文物工作的理念方面来讲,文物修复包括商业性修复、展示性修复和研究性修复,需要尽量使文物完美如初,在可辨识修复的同时也保证外观的审美艺术,充分地保留历史发展所遗留的痕迹,进而来展示其原貌。目前,我国的文物修复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4]。古代青铜器的修复是通过运用整形、拼对、焊接、补配、去除有害锈、封护和作旧作色等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进行修复、保护,使破损的青铜器恢复原貌的一项专业技艺。现今如何使之科学化和规范化,系统全面地揭示中国古代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内涵,最终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青铜器修复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则是当务之急。
博大精深的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专业技术体系,无论是师徒相传的人际脉络,还是口授身教的技术传承都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行业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注释】
[1]切萨雷·布兰迪:修复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意大利在1999年10月29日颁布了《文化遗产联合法》第490号,首次对“修复”拟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义。
[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年。
[4]这16字方针是文物保护工作总的指导方针,该方针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经过修订,于2002年10月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