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背景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梳妆和整理衣冠不可缺少的用具,它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我国从青铜时代初期便出现铜镜,历经商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战国时铁器兴起,青铜器多被铁器取代,由于铜不像铁器那样容易生锈,所以镜子依然使用青铜制造,直至明清年间都长期流行。到了近代大量使用玻璃镜后,铜镜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可算是我国古代诸多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生活器物了。铜镜背面大都装饰着精美华丽的纹饰和刻工精巧的铭文。这些纹饰和铭文不仅折射出古代人的审美意识,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艺术特征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4-12 五山镜
中国铸造铜镜历史悠久,齐家文化铜镜较罕见,商周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虽多寡不等,但基本上可以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不中断地贯穿上下四千年。纵观铜镜的萌芽、发展、成熟和盛衰的历史,能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对铜镜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当中国铜镜的历史翻到战国这一页的时候,人们惊异地发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铜镜变得如此绚丽多彩、种类繁多。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铸造和使用日益兴盛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工艺体系。出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形制多为圆形,有单弦钮、双弦钮、三弦钮、半圆钮、弓形钮等。钮座多为凹方钮座、凹圆钮座、叶纹钮座、绳纹钮座、蟠璃纹和葵瓣纹钮座等。镜边多为高起素卷边、低素卷边、窄平卷边、内向连连弧纹边等。纹饰繁缛,有几何纹、动物纹、蛟龙纹、卷云纹、花叶纹、连弧纹、菱形纹等,其中蟠璃纹占主要地位。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二层或多层次的重叠手法,层次分明,具有空间透视效果。纹饰明显具有装饰趣味,已摆脱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中庄严的宗教色彩,画面出现写实的龙飞凤舞的欢快流畅线条,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新的创作精神,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独特的艺术体。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中常见的纹饰,主要流行于楚地,考古上称其为“楚式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镜之分。其中,以四山镜居多,三山、六山甚为少见,五山镜也是“偶见”,国之珍宝,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