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背景

文物历史背景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孙中山”之名即由此而来。他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作为20世纪三大伟人之一,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愈挫愈奋”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挣脱封建的羁縻,跑出了向现代社会进发的第一棒。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绝后,孙中山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廷的腐朽统治。同年11月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办《民报》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同时积极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先后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避走日本。1914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1916年5月,返回上海继续组织反袁斗争,发表《民权初步》。1917年,赴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护法失败后,1918年回到上海,总结革命经验和教训,发奋著述。1919年,发表《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中共和苏俄的帮助下,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族自由、民族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1929年6月1日,根据孙中山的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南京东部中山陵东、灵谷寺西的林海中,溪流绿树掩映着一座古典建筑,它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这就是保存展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史迹的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石阶上矗立的一座孙中山全身铜像。这尊铜像以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说的姿势为造型,气势磅礴、栩栩如生。

图4-76 孙中山铜像

这尊铜像是孙中山生前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与孙中山、宋庆龄夫妇有着生死之交与亲密无间的友情。1895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香港策划反清起义,有着侠义风范的梅屋庄吉慷慨解囊,之后孙中山在日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梅屋庄吉便联合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在东京乐町设立“中国同盟会后援事务所”,主要任务是从经济上支持同盟会。在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梅屋庄吉积极支援孙中山和中华革命党的反袁活动。孙中山逝世后,梅屋庄吉一心从事中日友好事业,为了宣传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并提醒人们继承其遗志,他出资铸造了多尊孙中山铜像,分别立于中国和日本。在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前屹立着的孙中山铜像,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座铜像最早立于南京市新街口,也是新街口的第一座铜像,后辗转多地才来到了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