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背景

文物历史背景

战国云雷纹兽首铜鼎,口径长轴14 cm,短轴12 cm,通高13 cm,1978年出土于淮阴高庄战国墓。器口呈椭圆形,方沿平折,曲口,束颈,垂腹,圜底,口沿上有对称附耳,底有三蹄足。在双耳之间的前沿上,有一兽首昂首耸立,高出器表,在兽首对面的口沿外有狭条状兽尾与之对应。其兽首双耳高耸、双目圆睁,就连嘴唇胡须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耳饰三角形云雷纹,吻饰点纹,颈、腹部饰云雷纹,近底处饰蝉尾纹。整个器物造型浑圆、纹饰精美、体态憨厚、风格独特,十分精致美观。

图4-6 战国兽首鼎正面

兽首鼎从个体到形制都比较奇特,全器为动物造型,形似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即祭祀宰杀的牲畜,故又称牺鼎。此种形式的牺鼎,主要分布在安徽舒城、怀宁、庐江、寿县、肥西等群舒故地,故视为群舒器物。群舒是诸多偃姓小国的统称,夏代时已存在,历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始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末灭于楚国,地理位置在今安徽江淮地区西部,有舒、舒庸、舒鸿、舒寥、舒龙、舒鲍、舒龚及宗、巢等国。此牺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目前仅发现几件,均分布于群舒故地,而且一座墓葬只随葬一件,一般墓葬没有出土。由此可知,兽首鼎非一般贵族使用,器主在当地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可能就是这些小国的君主。后在江苏徐淮地区也有发现,如邳州九女墩徐国墓和淮阴高庄战国墓都有出土。这两座墓葬都是和徐人关系密切的墓葬,都有铭文徐器或具有徐人风格的器物出土。徐是中国最古老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期曾率九夷而伐宗周,一度威胁到西周的统治。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中国古代文化史中自古就有徐舒同源之说,《左传》也有“徐人取舒”的记载,这种器物就是徐舒同源的一个例证,由此可将安徽江淮地区的群舒和江苏徐淮地区的古徐国[1]联系起来。同时,这种器物在浙江和江西地区也有发现,如绍兴306号战国墓、绍兴凤凰山战国墓、江西贵溪崖墓都有和这种器物相似的青铜器和原始瓷器出土。有人认为这种器物是徐人迁移到江南的例证,是徐舒民族在周人和齐楚的压迫下,不断南迁的结果。据考古调查,江南地区一直是徐器的出土地,如江西高安、靖安和浙江绍兴等地都有带铭文的徐器出土。对于江西出土的徐器,郭沫若先生早在1930年就有“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之说;而绍兴出土的徐器,曹锦炎先生也认为是徐人在浙江铸造的。因此,这件兽首鼎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造型优美的青铜器,还是研究徐舒同源和民族迁移的重要证据。

兽首鼎以造型优美、风格独特而著称,在形制上主要融合了中原商周时期觥、兽形尊和垂腹鼎的因素,以鼎为器、以兽造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器种,铸造得体态憨厚、栩栩如生,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纹饰上,它继承了西周中晚期以来的各种纹饰,同时使用蟠龙纹、变形蟠虺纹、云雷纹和蝉尾纹。这些繁褥精细的纹饰大多采取模印法铸造,说明淮河流域的青铜工艺已同步于中原地区。在装饰手法上,各部件均以兽鼻至尾部扉棱为中轴,采用两侧对称布局,腹部蟠蛇纹略作前移,从兽首正面观之,则恰好纳入视野,符合人体美学特征。

兽首鼎表现出发达的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青铜装饰艺术已经从庄严肃穆开始向世俗审美转变,体现了历史悠久、高度发达的徐舒文化,见证了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中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