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当代创新发展

三 当代创新发展

中国青铜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千百年来埋藏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古代青铜器散发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件古代青铜器都仿佛一段被尘封多年的记忆,留下了岁月与历史的痕迹,不断引人遐想、待人探索。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职责便是透物见人,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透过文物之眼,向公众展示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人员起到的是一种桥梁连接作用,他们是沟通古与今、生与死、物与人的重要纽带,众多经过保护与修复的古铜器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面貌,结合文献等材料,研究者们可以窥探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结构、生产生活、等级差异、文化审美等。

由于铜器表面锈蚀繁杂的多样性,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修复,不仅要掌握修复理论、历史、艺术、化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熟练雕塑、制模、绘画等多种工艺。青铜修复者在实践中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将多学科与新技术结合运用起来,只有将创新独到的思想注入文物保护事业中,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方法,才能使一件件艺术珍品得以重现原有的光辉,才能把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好,才能推动当代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历经数代,苏派青铜修复技艺革新了多种方法。例如,革新对病害进行检测分析的方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X射线荧光全元素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镜分析(SEM)、3D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工业CT等。在铜器修复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新的手段:在去锈清洗阶段使用超声波清洗技术和激光清洗技术;在整形阶段使用金属文物专用矫形仪和机械固定手臂;在补配阶段使用EVA-1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等高分子材料进行连接;在打磨阶段使用电动角磨机;在缓蚀封护阶段选用AMT复合剂等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固缓蚀;对文物进行复制可采用3D打印技术……

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一方面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促使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人员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的理念,尽自己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