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背景

文物历史背景

摇钱树俗称福寿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最初出现于东汉早期,盛行于东汉中后期,急剧衰减于三国时期,最终消亡于两晋时期,主要流行于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的中国西部。

摇钱树上的钱币纹饰分为铸造和铜线捆绑两类。古人认为把铜钱挂在树上,只要摇动钱树就会财源滚滚,同时还祈盼它能像果树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表达了人们渴求财富的一种愿望。这些钱币纹饰产生于陪葬用的厌胜钱、贮贝器及东汉时期宽松的货币铸造政策,代表了死后世界对财富的向往,以及当时认为钱币本身具有与天沟通等超自然属性的观念。

关于摇钱树的文化诠释,学术界各家观点不一,以道教说、佛教说、巴蜀巫术说为主。仙道巫术在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有着深厚传统和广泛的基础,摇钱树的树叶上常出现西王母、蟾蜍、羽人、仙人、乐舞百戏等造型。道家称其为神树,认为它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是死者进入天国的通道,缩短了人间与天上的距离。驱鬼避邪、引魂升天,反映出企望墓主人灵魂仙化升天的思想。摇钱树树干上常铸佛像、猴子等形象,说明当时人们把佛像与东王公和西王母作为同等的崇拜对象来供奉。这些佛教造像是由贵霜通过新疆传入的,一方面显示了东汉时期佛教[4]在中国西南的流行,另一方面显示了贵霜帝国君主迦腻色迦对佛教的改造。西南民族的仙巫之道与佛教、道教相互渲染,集神巫、佛、道于一体,摇钱树着力表现祥瑞避邪等特殊象征意义。

解读一株完整的摇钱树的制造过程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树座、树干、枝叶分别制作后组装在一起的。不同的材质、造型和题材相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摇钱树。摇钱树的树座大多为陶质,采用泥模翻制,再入窑烧成。树干和树枝也是翻制而成的,还能随意装配和拆卸,也许当时的摇钱树甚至可以根据购买者的喜好进行不同的选配。摇钱树的树干有装饰的居多,有佛像、龙凤、动物或钱币的浮雕。摇钱树的挂饰更加丰富,共同特点是均在树干和枝叶间悬挂钱形(大多是“五铢”)装饰,其他有车马、人物,也有龙、虎、象、鹿、羊、辟邪、玉兔、蟾蜍等与神话相关的形象。树干上一般三向横列九枝,枝叶通过插孔与树干相连。有的树干顶端伫立一凤鸟,每枝上挂着放射光芒的方孔圈钱,圈钱之间的铸造图像仍是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各种神话人物、神禽、神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