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2005年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按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攻坚克难、扎实工作,通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两个“三年行动纲要”的实施,全面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确立了“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优秀成绩通过了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启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修订了《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颁布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系统优化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了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启动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颁布和实施了《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版)。2011年启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研究生教学检查实现常态化。实施国家和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通过优博培育计划和名师论坛等举措,强化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发展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校的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建成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承担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建成国家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1个。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90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得国际级奖项102项、国家级奖项289项、省部级奖项569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被教育部评为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建成了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辅导员矩阵式配备”经验获教育部肯定。实施了“六个教育工程”“英才计划”等育人项目。组织了3 710名青年师生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先后组织12批社工服务队奔赴都江堰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社工服务工作受到温家宝同志高度赞扬。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获得新突破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制,改进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试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研修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大幅提升,分别达到68.2%和27.5%。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增中组部“千人计划”5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0名、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9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6名、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3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83名。新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30名,海外引进人才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优化学科布局,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和学校“卓越计划”,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巩固和提升优势特色学科,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效显著,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三部委的联合表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1个、B类6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药学4个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及生物学和生物化学4个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了全球前1%。

(四)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经费大幅增长。积极承担“973”“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科研经费从2005年的2.91亿元增至2011年的5.89亿元。陆续有高水平论文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收录和被引数量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2005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其中一等奖30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项,其中牵头11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20个。牵头成立了“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相关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家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西南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等6个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6个国家级和一批省部级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5%以上。2008年对美国瓦莱罗公司实施水煤浆气化技术使用许可,许可费高达1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成套大型化工技术首次向发达国家转移。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五)国际交流持续扩大,国际化办学步伐明显加快

建立学校—学院—教授多层面国际合作与交流运作模式,制订并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绩效评估方案》,举办国际交流年活动,利用世博会扩大对外交流。设立专项经费资助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和邀请国外教授来校授课,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间的教育教学合作。成立国际工程师学院,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设立了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加大了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与美国里海大学、休斯敦大学,英国女王大学、邓迪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法国化学工程师学校联盟等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与德国高校的合作办学,被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评为“德中高校合作办学示范项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成立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以生命科学、绿色科技以及航空航天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合作。7年来,学校与26个国家或地区的97所高校、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147份。派出学生1 977人次,教师2 609人次。2012年有1 250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国际学生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10倍;国际学生的国别数由2005年的20个增至近140个。

(六)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编制并实施《大学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确立并弘扬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丰富了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持续加强,在奉贤校区设计制作了“碳60雕塑”“手性对称分子模型”“蛋白质泛素浮雕”“炼丹图壁画”等。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一年一度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秋韵节”和“外语节”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展示个性才华的重要舞台。通过推荐20本必读书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兴趣。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学生艺术团体得到有力扶持和健康发展,7年来参加国内外文艺比赛50余次,多次荣获一、二等奖项。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28次,取得金、银、铜牌113枚。在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乒乓球比赛中,我校代表团包揽全部金牌,体教结合的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国内外高度赞誉。“校庆杯龙舟赛”“东方讲坛”“海湾大讲坛”“前沿讲坛”“汇贤讲坛”“海湾艺苑”“海湾影院”等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品牌活动。

(七)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民生水平明显提高

奉贤校区建设已完成各类建筑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徐汇校区新增各类建筑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亿元。学校各类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47.7万平方米增至86.7万平方米,增加了81.8%,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得到拓展和改善,初步形成多校区协调运行的格局。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教学、科研、办公及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日臻完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实验室用房资源的配置,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提高了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2005至2011年学校总资产增加了145%。完成了教职工住房货币化改革,累计发放房贴7.33亿元,新增各类津贴5.27亿元,教职工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使用徐汇校区青年教师公寓,积极利用学校周边公租房,改善青年教职工居住条件。完善帮扶体系,通过建立大病保险、互助基金等渠道主动帮扶生活困难的师生员工。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八)管理体制机制逐步优化,大学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及各基层机构,初步形成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运行的机制,促进了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成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资源配置、科研管理的新机制。增设发展规划处和发展联络处,加强了学校发展的规划制定与跟踪落实工作,密切了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组建新一届校董会,注册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为学校筹集更多社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启动了《华东理工大学章程》制定工作。

(九)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学校凝聚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精心举办以“传承、凝聚、发展、共享”为主题、以“因您而感动”为核心的60周年校庆活动,通过开展“校庆建设”“校庆宣传”和“校庆活动”三项工作,改善了校园环境,提升了民生水平,加强了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术交流,展示了办学成就,拓宽了学校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60周年校庆期间,近60名院士和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近万名校友返校参与庆祝活动。人性化和充满亲情的校庆工作,感动了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和社会,凝聚了师生校友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校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凝聚力和知名度。

(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党委中心组和党内各项学习制度不断规范,理论武装工作持续推进,对外新闻宣传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度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连续八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制订并实施了《华东理工大学中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中层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加强。高质量地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创先争优活动,有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通过实施“入党公开答辩”、先进性建设“述责答辩”等10项机制,开展多校区党建、网络党建和党建联建共建,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构建和完善惩防体系,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有效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工作。通过全面开展二级单位专项检查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25个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实施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工作制度。统战工作不断加强,制度不断健全,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学校统一战线成员的优势和作用。重视和发挥民主党派、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离退休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连年获得上海市表彰。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加强,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教育部党组、上海市委和市教卫工作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华东理工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向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七年多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重视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重视改善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重视解决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改善民生来激励和促进发展,不断增加广大师生在华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自豪感、幸福感。

必须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要积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主动肩负起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时代使命,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加快发展速度。

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鼓励党内外批评和监督,多干让师生满意的好事实事。重大决策、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广大师生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切实肩负起抓好党的建设的重大责任。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努力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宽广的胸襟引领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学校领导班子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治校理政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政策执行力和工作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整体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的一流学科不足,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还需进一步深化;面对多校区办学现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还需进一步谋划;学校发展需求与办学资源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们必须下定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