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概况】 年内,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创新科研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凝练学科方向,在支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申请、科研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各项科技指标快速发展。
科研经费。年内,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 20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到款总额达48 213.13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9 019.65万元,横向经费17 622.38万元,人文科学经费1 571.10万元。新签订科研项目合同1 323项,合同金额51 392.56万元。
科技获奖。年内,共获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4项、人物奖3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1项第二完成单位),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项第五完成单位)。获上海市科技奖励1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1项第二完成单位)。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吴蕴初奖各1项。获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科研基地与创新团队建设。刘昌胜教授领衔的“新型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环保部验收。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技术转移工作。完成“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筹)”的申报立项,并完成章程、实施细则、知识服务激励与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促进“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实体化运作落户奉贤达成共识。签约设立华东理工大学海正研究院、苏州德兰-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建业微电子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联合研发机构;以及浙江桐乡、浙江萧山、上海奉贤等3个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接手承办深圳研究院,并完成属地化基础工作团队的组建;常熟研究院已有2个团队完成入驻,并有其他几个团队正在准备入驻。与设计院共同设立“技术转移事业部”,搭建学校教师与设计研究院的技术集成与工程转化合作平台,并完成多项合作项目与对接。配合江苏省组织部和我校组织部组织的2012年的科技镇长团和教授博士柔性入企业的活动,共协助推荐了6位教师挂职科技镇长团和14位教授、博士柔性入企业,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新增两项大型国际技术转移合作项目;2012年学校教师共申请PCT专利16项,合作申请国际专利8项,合计比去年增长50%;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挂牌成立。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次达到两位数,国家级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10项,批准金额合计1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项目获准12项,合同金额达到367.1万元。
附录:
年度科研经费统计表

承担“973”项目一览表

承担“863”项目一览表

续表

近年来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