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概况】 学院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博士生导师2人;1人晋升教授,1人晋升高级实验师,2人晋升副教授(含专职思政教师1人),2人晋升副研究员,2人晋升中级职称;1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得上海市育才奖;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1人入选“浦江人才计划”,3人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人入选校“青年英才计划”,4人入选校“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发展支持计划”,15人入选校“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学院强化激励政策,开展人才培育工程,制订并启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实施办法》,5位青年教师入选,获得3年为1个周期、2万元/年的特殊培养津贴及其他相应的条件支持;出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评选和奖励“年度优秀教师奖”的实施办法》。聘请英国布鲁奈尔大学信息计算与数学学院终身教授王子栋博士为讲座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Andrzej Cichocki教授、美国里海大学Mayuresh V.Kothare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Klaus Janschek教授为客座教授;从海外及国内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引进、选录和调入了7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学院教学和科研队伍。学院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推荐5名青年教师参加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学科建设。按照“聚焦优势、分层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过程控制与智能信息系统“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为契机,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优势,统筹学科建设体系,注重多学科间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完成过程控制与智能信息系统“211工程”项目以及“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验收;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参加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通过教育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专家组对“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评估。全面启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工作。凝练6个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携手宝信、万达、上海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教育教学工作。“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获批建设;自动化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延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的工作;1门课程被授予“上海高校全英语示范课程”称号;立项校2012年教材建设项目教材6本;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3项;4名教师分别入围中年组和青年组授课大赛决赛,1人获得特等奖,3人获得一等奖;积极参与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4名教师赴石河子大学授课;“信息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制订并实施学院“跃升行动计划”三年行动方案,2008级本科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比例达34.81%,较上一年度的29.89%有明显上升。完成三年级搬迁奉贤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和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优化布局、设备搬迁与购置及环境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立项并实施了“信息学院本科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类项目6项、创业实践类项目1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类项目10项、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类项目6项;4篇论文获校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USRP)优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先后获得上海电信“灵机翼动杯”大学生移动终端软件设计大奖特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赛区二等奖和华东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三等奖,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ACM/ICPC浙江邀请赛银奖等奖项。
4名教师获“2012(春)学期研究生课程优秀任课教师”称号。1人获评校“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评校“优秀硕士论文”;1人入选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7人获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171人,招收统考博士研究生4人,录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09人。与“E+H”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和《合作协议书》;与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现代连锁商业企业协同管理服务平台”项目获得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
科学研究。科研到款总数达到3 445.18万元(其中纵向1 735.64万元,横向1 709.54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4.9%。积极落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工作目标化管理及科研任务分解办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资助金额669万元。正式启动国家“973”计划项目“化工过程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的集成优化基础研究”。“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学院此类项目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化工过程资源高效利用的系统优化方法与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典型流程工业制造过程碳效优化技术”获准立项;获得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进一步推进与邓迪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国外大学本科生交流项目的交流和联络,11名本科生前往密苏里大学学习;参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的筹建和推进工作。先后邀请德国Beck Hoff自动化公司首席科学家Frank Schiller教授、美国里海大学Mayuresh V.Kothare教授等专家来校授课,邀请国(境)外专家来校讲座19人次;学院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出国交流25人次,选派教师出国(境)访学、进修12人。成功举办“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Control,Filtering,and Systems Theory”国际会议,来自墨西哥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控制领域著名学者与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学生工作。推行晚间离寝自习制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扎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截至2012年8月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19%;开展“求职集结号”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实训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联合校园宣讲会;1人获评“2012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得“上海市化学工业区理工奖创新奖(思政类)”,3人被评为校“优秀班导师”,1人被评为校“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
信息化工作。完成信息门户网站科研管理、教师个人主页、人员管理等核心模块的开发测试任务,新版门户网站上线运行;积极利用校新闻网、校报、学院网站等宣传平台,加强对学院学科建设、获奖成果、重要活动等的宣传报道工作。学院被评为校“信息工作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