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与合作
【概况】 年内,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邀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法国化学工程师大学校联盟(FGL)主席、日本金泽大学校长、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校长特使、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韩国明知大学副校长、德国DAAD秘书长特使等嘉宾参加60周年庆典并致贺词。支持举办10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共邀请近300位境外代表出席,包括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J.Heeger。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286个团组,共计674人次(不包括国际会议境外代表)。与国(境)外高校和机构签署合作协议12份。出国(境)交流教师457人次、学生435人次。聘请长期授课的外籍专家10名,短期授课(至少16学时)的外国专家28名。获得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引智经费达369万元;上海市引智项目14项,资助额度合计29万元。成立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批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国际合作。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正式成立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该机构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将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教育资源,以生命科学、绿色科技以及航天航空等上海产业发展导向为重点,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时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翁铁慧女士到会致辞,《文汇报》《解放网》《新闻晚报》《中国化工报》及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等多家媒体争相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学生国际交流。学生海外交流人数(含各类学生交流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暑期项目、学术交流、参加会议、访问、参加比赛训练等)继续上升,本科生达341人次,研究生39人次,国家公派留学生55人次。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8%。本科学生国际交流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模式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2+2”“3+3”“3+1+1”“3+2”“3+1”等课程学习项目拓展到毕业设计/实验项目、暑期海外实践等短期项目。与友好伙伴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国际交流,特别是本科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
海外学者短期授课项目。学校加大海外学者短期英语讲授本科或研究生专业课程(1学分)项目的资助力度。资助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受资助项目的数量从2011年的12个增加到28个,总经费达80余万元,授课领域涵盖了化工、材料、机械、环境、生工、药学、艺术设计、化学、数学、商业管理等多个学科,授课教授来自如美国里海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英国邓迪大学、巴斯大学、伯明翰大学,法国里昂一大,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
师资队伍海外培训加强。加快提高中层管理干部的国际化水平和推动文科教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派遣了3个代表团和5名中层管理干部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士和中国香港地区访问、进修。学校30名教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16名教师获得了上海市教委资助赴海外研修。这些教师被派往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西北大学、里海大学、普渡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进修。这些海外进修和考察有利于提升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引智项目建设。依托国家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延续和延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各1个,延续2个海外名师项目。年内,共获得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引智经费369万元,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的引进国外技术人才项目14个,28位国外专家获得资助,资助额度达到29万余元,同比呈平稳态势。
(唐纪敏、叶晓松)
附录:
因公出国(境)分类汇总表 (单位:人)

续表

(俞晓青)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汇总表

续表

上海市教委资助出国留学项目汇总表

(俞晓青)
2012年我校签署协议情况一览表

(唐纪敏)
来访团组国别一览表(不含国际会议境外与会代表) (单位:人)

(唐纪敏)
2012年长期外国文教专家聘请情况一览表

(唐纪敏)
2012年获批上海市外专局引智项目一览表

续表

(唐纪敏)
2012年国际(地区)会议情况一览表

(叶晓松)
海外学者授课情况一览表

续表

(叶晓松)
港澳台及华侨学生奖学金获奖名单

(叶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