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概况】 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学院科学制订了《化学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书》,全面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1人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1人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5人入选校首批“青年英才计划”,10人入选校“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发展支持项目”,17人入选校“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1人获宝钢奖,1人获育才奖。刘洪来同志被评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成立“化学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本科特色专业教育创新团队。通过国内外引进学术带头人,设立专业责任教授。

教育教学工作。招收本科生305人,授予学士学位361人。3人获上海市奖学金,36人获各类计划外奖学金。2人获第八届全国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三等奖,5人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获一等奖;获第六届上海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三年级专业实验室搬迁奉贤,完成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项,USRP项目49项,300多人次学生参与奉贤创新教育基地创新活动。承担教学改革项目7项,撰写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8篇;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5本教材获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或参编教材4本。

招收博士72人,硕士294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34人。授予296人各类学位,其中博士学位57人,硕士学位171人,工程硕士学位68人。宁志军博士论文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指导教师为田禾院士;郭志前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为朱为宏教授;8篇硕士论文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论文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名研究生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13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5名研究生获各类计划外奖学金,40名研究生获综合课程奖,13名研究生获三助工作奖,36名研究生获各类优秀社会工作奖,34名研究生获高水平期刊论文奖。举办第二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化学夏令营、第六届全国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年会。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化学一级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纵向到款经费为3 881.62万元,横向到款经费为623.51万元,合计4 505.13万元。获准2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为1 870.6万元,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1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任基金1项,国际合作交流2项。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2人获得交叉学科与重大项目培育基金,9人获得探索研究基金,2人获得探索研究基金滚动支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94篇,EI收录论文160篇;中国发明专利公开106项,授权46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办“光电功能分子国际研讨会”,包括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J.Heeger等在内的200多位来自美国等22个国家及地区的学者出席会议。结合学校“邀请外国专家来校交流和讲学”项目,邀请16位世界知名大学的教授来院访问或讲学。完成与阿克伦大学合作交流的第一届本科学生的选拔,继续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选派11名研究生赴国外留学深造。

【分析测试中心通过换证复审工作】 1月5—7日,分析测试中心迎来实验室资质认定(国家计量认证)换证复审工作,且顺利通过。

【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 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6月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筹建,隶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该实验室于2012年4月顺利通过了上海市科委对实验室筹建阶段的验收;2012年10月参加上海市科委三年一次的重点实验室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特色显著,总体定位准确。主要在多尺度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特种功能性材料化学分子合成制备技术及应用、功能性化学添加剂检测方法和安全性研究、功能性化学物质的环境健康效应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赵红莉)

【通过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验收】 10月,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上海市教委组织的国家示范实验中心验收,专家一行实地考评,给予高度评价。

【与立邦公司签署产学研协议】 11月2日,学院与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举办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在建立本科生毕业实习基地、开展学术研讨及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张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