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方针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我校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及学校筹资能力的增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保障。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兄弟高校的快速发展,上海及周边地区多所高起点、高配置大学的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加速流动,优质生源的激烈竞争等新情况使我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未来五年是学校事业发展爬坡较劲的时期,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我们以国际视野和前瞻眼光,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站在高起点上谋划自身发展,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未来制高点,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社会声誉。我们必须直面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回避、不徘徊、不犹豫、不退缩,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奋斗目标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根本的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整体水平,使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更加稳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和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课程与精品教材比例持续增加。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浓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规模继续扩大。一批知识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团队、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展现活力与特色。科研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不断涌现,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领军人才汇聚、青年才俊活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完善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创新网络,学校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继续有更多高水平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深化拓展。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加入国际学术组织的教师人数稳步增加,部分教授、专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构筑国际化师资高地的基础不断夯实。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互换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比例逐步提高,外国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
——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更趋合理,教授治学得到体制机制保障。决策、监督、执行机制运行顺畅,依法治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有效执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校园更加和谐美丽。大学文化建设引领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彰显。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各校区功能和定位得到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稳定、高效、安全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环保生态、文明和谐。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和维护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是坚持文化引领。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延续、发展的支柱和根基所在。大学文化建设决定着大学自身的改革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要通过传承、提炼、创新和引导,培育师生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学校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一种优势,特色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要根据我校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方位,立足于现有办学资源、学科优势和战略规划,整合、凝练、打造学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大学治理特色。
五是坚持开放交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博采众长,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引进更多社会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要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员、项目、学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