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咨询措施

三、咨询措施

教育实践表明,学习障碍问题既是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小学生的学习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一方面必将导致他们的学业不良,致使其失去学习信心,甚至有放弃学业或辍学的危险;另一方面,还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后续学习及成年后的生活,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不仅贯穿其学生生涯,亦有可能影响其终身发展。

(一)摒弃偏见、倾情关注学习障碍学生

首先,我们了解到,教师们普遍地对学习障碍学生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由于教师的种种错误认知、偏见和消极态度深深地刺伤了学习障碍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对学校和教师产生紧张、厌恶、恐惧等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因此,要根治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摈弃偏见。我们应该相信,学习障碍学生并非无药可救,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只要教育矫治方法得当,他们完全能够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其次,应转变教育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障碍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有关。改变教育方法,注重策略运用,针对不同的障碍类型,教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做到以“生”为本,因“障”施教。运用思维训练的理论,结合当代信息加工理论,组合成“可逆性思维模型”,即“可逆性—注意—计划—操作—知识获得”模型。教师不能借口学生“笨”或“脑子有问题”就推掉教育矫正的责任,而应在遵循“因材施教”以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原则下,对包括学习障碍儿童在内的全体学生履行教育义务。

最后,真诚关怀学习障碍学生。由于学习障碍学生是有多种“特殊需求”的教育对象,教师对他们应比对正常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对他们尽量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多几分耐心,少几分焦躁。教师经常与这些学生展开真诚、深入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爱,消除师生隔阂,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教师优先关注学习障碍学生并为其提供一个平等、有利的外部学习环境是矫治学习障碍的前提。那么,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差异,制定科学、可行的个别化教育矫正方案,实施形式多样的教育训练,则是帮助学生摆脱学习障碍的根本。

1.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辅导方案

(1)为增强教育辅导的针对性,详细了解和记录学习障碍儿童的动态资料,把他们的各种资料整理为一套齐全、真实的成长档案。

(2)确定合理可行的辅导目标。针对辅导对象的障碍现状,确定其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所定目标成为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和经过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的水平和要求。为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所确定的辅导目标一定要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的辅导措施。

(3)根据学习障碍学生的障碍类型、程度及接受能力等,确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指导任务和内容,明确教育指导要点,在考虑教育指导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安排具体明确的辅导措施与方法。

(4)注重对教育辅导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在做好辅导过程记录的基础上,每一次辅导结束后,根据所定目标,对辅导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针对辅导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与完善。

2.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切实开展矫正性训练

(1)针对拼音和书写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由于这两种障碍均与视觉运动障碍有关,因此,要矫正它们,必须借助视觉训练,完善其视觉运动机能。一般来说,下列游戏或措施比较适合于拼音和书写障碍的矫正。

①视觉协调训练。教师让学习障碍学生完成剪纸、涂色、走迷宫和拼图游戏等操作任务,提高其视觉和手眼的协调能力。当然,这几种游戏既可以通过图片或拼图卡片进行,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在另一种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逐渐缩短的时间内把一盘花生米用筷子夹到碗里去。若学生能熟练完成该项操作,则把花生米换成黄豆、绿豆,再换成玻璃珠子,逐渐增加操作难度,增强学生手腕和手指肌肉的灵活性来协调视觉运动。

②视觉追踪训练。钟摆运动和“追太阳”游戏旨在提高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在钟摆运动游戏中,教师用一条绳子吊着一个乒乓球,拿着木棍的末端,让乒乓球作钟摆运动,要求学生的眼睛追踪乒乓球中心的红色商标。在做“追太阳”游戏时,教师用一面小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产生光斑,晃动小镜子,让光斑作各种几何图形的运动,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用小镜子制造光斑去捕捉黑板上教师制造出的运动光斑。该游戏中的小镜子也可用手电筒或激光灯玩具代替。

③视觉记忆训练。该训练以提高学生视觉记忆和加工能力为目的。教师先让学生花1~3秒钟看一幅画,然后要求他们说出画上的内容,最后让他们画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出示图画时应逐次增加其复杂性,要求“学生在观察一幅有很多相似物品的图画之后,尽可能多地说出他所看到的事物”。

(2)针对计算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教师可结合小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位数逐渐增加的加减乘除运算训练。有研究者报告,他们曾按此要求让学习障碍学生逐步进行乘法练习,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3)针对阅读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特点,教师除了可借鉴视觉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扫视和追踪能力外,还需加强阅读训练指导。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先要求他们用手指着文字逐行朗读课文,以减少其朗读中的漏字、添字、跨行等现象发生的频率。

(4)针对交往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交往障碍特点,为其提供交往策略和技巧的具体指导,给予模仿练习的机会,并采用行为塑造的强化方法,使其改变以前的交往方式,培养出新的认知反应和交往模式,并提高其对交往行为结果的预测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把握下列矫正环节。

①学会观察。让学习障碍儿童以其他学生为榜样,观察他们的交往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他们的交往行为。

②模拟练习。教师结合具体的交往情境讲解人际规则和技巧,让学生模拟练习,并纠正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③交往实践与强化。首先,教师既要发动班内的同学关心、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并与他们交朋友,还要鼓励学习障碍学生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学会与之和睦相处。其次,教师应借助行为塑造技术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反馈和强化。教师可以与学习障碍学生订立交往训练协议,当学生在规定期限内达成交往训练的目标后,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反之,当学生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后,必须反复做那些与不当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以此消除干扰性行为的影响。必要时教师还可取消某种奖励或收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总之,矫正小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高难度教育任务,因此,辅导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仅需要教育者有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储备,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需要我们教师、家长在摒弃偏见、倾情关注的前提下,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针对儿童的障碍类型与程度,给予科学、及时、有效的矫正性辅导。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障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自身和谐发展,并最终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