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咨询措施

三、咨询措施

自闭症儿童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被称作是“星星的孩子”。在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训练过程中,家庭、学校干预的实施直接影响着自闭症患儿成长的成败。基于自闭症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感情、言语交流,家长成为他们最信任与亲近的人,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可以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家庭氛围、家长教育自闭症子女的能力、家长对自闭症子女的态度都会对患儿的干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与患儿家长深入分析患儿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共同探讨家庭干预方案,并有效地坚持训练,这是自闭症儿童康复之路必不可少的环节。

自闭症儿童今后要融入集体、在社会上生存,交流和沟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社会互动、学业学习和生涯发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他们的沟通水平和对社会信号的处理能力都无法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相提并论。因此,要充分调动患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结合利用,将会大大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老师的多次沟通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一)借力使力,塑造好行为

1.留心观察,找出强化物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在建立自闭症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把兴趣和爱好作为切入点和强化手段,可以逐步扩大孩子的关注面,强化良好的行为。平时,老师和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喜恶的食物,并记录下来。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如食物、玩具、打游戏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微笑、表扬、拥抱和亲吻等,都可作为强化物。只要孩子的行为结果是愉快的,行为就很可能增加。一般在教较难的和新的技能时,需使用最有效的强化物。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常处于情绪困扰和拒绝学习的状态,上述案例中的林尊也一样,我们让家人留意观察,找出能吸引他的东西,发现他喜欢吃一种威化饼干,于是威化饼就成了平时训练的强化物。

2.坚持行为引导,达到目标后给予强化

为了让林尊说出新词汇,如饼干,训练前,妈妈拿出一块威化饼干放到他眼前,告诉他说“饼干”。刚开始他不愿意开口,只会用手来抢威化饼干,一定要坚持不给,这时他一定会哭闹,一定要温柔地坚持,诱导他说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一天,林尊终于说出了“饼干”,妈妈赶紧塞一块威化饼干送到他的口中,并且配合夸张欣喜的表情拍手夸赞:“你好棒!你太棒了!”如果林尊无意中说出了想要拿到的物品,妈妈和其他家人应及时将该物品放到他面前,并且马上拥抱他,给他鼓掌,周围人的态度会强化他正确的行为。使用强化时要注意,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以他的喜好物来安抚他达到平静。这样会有反效果,久而久之让孩子意识到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脾气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3.让儿童模仿学习,逐渐从物质强化转化为精神强化

在类似训练中,训练者先和林尊一起玩耍,让他放松,发出声音,逗他笑,引他进行动作模仿,并让他学会听指令。当训练者对一个动作进行示范和描述后,要停下来等待,等待林尊自发地模仿训练者的动作,如果他无法自发模仿,要告诉他“你来做”,可拿起他的手做示范动作。一旦下一次他对动作进行了模仿,就要立即对这个反应进行强化,如奖励他喜欢的威化饼干、玩具,并为他鼓掌或与他拥抱。强化物应灵活多样,并且根据孩子的能力,逐步取消物质奖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使用的强化物要从物质奖励(食物、玩具)的强化转化为社会性的精神强化(拥抱、鼓掌)。

(二)预告和削弱,防治不良行为

1.提前预告,降低改变带来的反抗程度

自闭儿通常有固定行为,如果孩子对新的环境或改变的任务反应较大,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例如,林尊外出都走同样的路,有段时间修路,要走另外一条路出行,林尊大发脾气,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十分抗拒,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类似这样的情况,为避免孩子产生较严重的行为,在做某个新任务前,可以先告知孩子要做什么,能减低孩子的反抗性,这就是预告原则。比如,去超市购物前,和孩子说好购买的东西,可以出示几种物品的卡片,由孩子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买到一样东西,就把卡片放进包里,直至把卡片全收起来,就要离开超市。又如,假设第二天要带孩子去牙科拔牙,家长可以提前一两天先去一次,并用相机记录下乘坐的交通工具、牙科地点的外貌、医生的样子、治疗时所用的工具等。在去之前,出示这些照片给孩子看,告诉他我们将乘坐这样的汽车,到这个地方,见这个阿姨或叔叔,用这些工具伸进嘴巴里拔掉坏牙齿等具体内容。让孩子提前对所做的事情有所了解,减少恐惧心理。父母在平日即可训练孩子,经预告的事情,说到做到,以后习惯养成就能产生效果。

2.忽视孩子故意引人注意的不良行为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某些要达到目的而哭闹的不当行为,还可采用忽视策略。例如,孩子在地上打滚是想吃糖的话,父母应坚持不给,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会减少、消失。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闹得更厉害,家长应坚持策略到底,只安静地陪伴,并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效果。孩子有时会为了引人注意而做出某些过激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坚决不让孩子以问题行为得到别人的关注,否则会变本加厉。例如,林尊在生气时有爱撞墙的坏习惯,咨询师告诉林尊的家人和老师,在林尊撞墙引人关注时,只要没有造成受伤,大家就若无其事地走开,千万不能表现出紧张的样子,免得他更变本加厉。有一天,林尊在学校发脾气撞墙,同学看到了,赶紧去报告老师,还有很多同学在紧张地围着他看他撞墙,因为有了观众,林尊撞得更卖力了。经过这件事后,咨询师和班主任沟通,当林尊出现撞墙或滚地等极端行为时,所有同学都要假装没有看到。有了大家的配合,林尊的撞墙行为逐渐减少,现在只是偶尔出现过激行为。

3.运用肢体接触安抚,情绪失控期默默陪伴

当孩子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甚至处在情绪的“风暴”期,父母或其他训练者可以紧紧地拥抱他,同时一边拍抚他或同他轻言细语,直到孩子不再挣扎、自然安静才逐渐放松。尤其对林尊这样年幼的孩子,身体的接触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并建立感情。在没有影响到自闭症儿童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在自闭症儿童情绪好转之前,周围人最好默默陪伴。待正常行为和情绪出现时,再予以帮助,从而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

(三)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循序渐进教学

1.制定适合个体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所谓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在高度构造化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个案化教育和辅导,其原则有三:第一,确定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为主;第二,是对自闭症儿童学习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指导;第三,教育目标的完成应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及自闭症儿童将来的自主发展与生活自立方面。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自闭症儿童有个体的独特性,而林尊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更需要针对他的能力水平对他降低学习要求,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小步调进行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语言障碍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上生活所要面临的一大困难,教自闭儿学会必备的词汇和日常交流用语,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也是日后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立的前提。自闭症儿童对词的理解和运用非常有限,尽管他们会发出该词的音,但他们不一定懂得该词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说出该词的时候尽量运用具体、形象的物体或具体的动作、行为演示给他看,同时带他们反复发出该词的音,让他们看到动作、效果,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林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与他沟通时,指令要简短、清晰,并配合手势、动作。训练者可将句子分解成单词,也可借助卡片,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小步调地重复训练。例如,当老师和林尊一起开门出去,与其说“老师和你一起开门出去”的长句,倒不如用简短的两个单词表达“开门、出去”,这样他更能理解,更好模仿。训练者在教林尊表达时,要注意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能教育的时机和林尊对话。例如,去公园玩耍时,拉着他的手指去指认小草、树木、花朵、小桥、湖水、石凳等名词,并让他重复说一遍,说出来便立即给个拥抱,兴奋地夸奖。走到十字路口,可以教他说口令:红灯停绿灯行,并让他结合信号灯的变化理解口令的意思。又如,教林尊洗澡,洗澡前告诉他“要洗澡了”。第一步,带他到浴室,告诉他“先打开水龙头”,并让他看父母打开水龙头,放洗澡水到洗澡盆;第二步,再告诉他“脱掉衣裤”,并拉着他的手自己脱掉衣服、裤子;第三步,“进澡盆洗澡”,同时拉着他的手进入澡盆;第四步,从脸部开始到脚,逐一部位往下清洗,洗到某一个部位同时告诉他每个部位的名字……每件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分多次慢慢教,经过无数次演练,持之以恒。对自闭症儿童降低学习完成的要求,只要孩子把一句话中的标志性语言讲出来就算正确。在训练孩子使用标志性语言的时候,应注意:教学内容必须有鲜明的形象性,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训练者必须耐心,缓慢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循序渐进地进行生活自理训练

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应当考虑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由于自闭症儿童很难进行“类化”或“迁移”学习,更不会举一反三。要训练自闭儿学习新任务,要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述每一个步骤,当一个步骤熟练了再进行下一个步骤,需要确认验收结果。如擦桌子,一开始,要手把手地教擦桌子的动作,当熟练了之后,训练者只需要口头发出指令,在旁边做辅助手势和动作,当这一个步骤也能够熟练地操作后,训练者就只需要口头交代任务,然后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训练活动的内容设计恰到好处,不要过易或过难;要观察自闭儿的反应,避免过多令其不喜欢的刺激,令他们退却而更“封闭”自己;训练场地需尽量“纯粹”,避免不必要的事物或他人骚扰,影响训练的进行。

(四)塑造快乐平和的环境,亲友联盟统一理念

1.家人需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教育过程中,家人起着无可取代的决定性作用。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从小就常处于情绪风暴当中,他们自己无法控制又很难处理。家长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的心态,为自闭儿营造快乐平和的气氛,对稳定自闭儿的情绪非常关键。家长首先要承认和接纳孩子有缺陷的现实,摆正心态,以一颗温暖、开阔、勇敢和幽默的心去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困境,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和措施,主动联合其他家庭成员和亲友建成联盟,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2.确定主训者,家庭成员需保持理念和行动一致

在训练林尊的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林尊妈妈是主训者,最为艰辛。林尊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家人在日积月累的相处经验中,需根据他的表情猜测他的需要。为教会林尊说出自己的需求,妈妈试图用威化饼干让林尊说出“想”这个字(想去厕所、想吃东西等表达自己的需求)。刚开始,林尊完全不愿意开口,急起来只会“呀呀呀”乱叫,妈妈把威化饼干拿到他面前,只要他不说出“我想吃饼干”,就坚持不给他威化饼干。林尊又哭又闹甚至撞墙、滚地,奶奶心疼孙子,过来劝:“算啦,给他吧!”但妈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训练方式。直到有一天,林尊终于指着放饼干的地方说“我想吃”,全家人欣喜不已,妈妈立刻给予威化饼干奖励,并让全家人为他鼓掌。经过这件事,妈妈不断地和家人沟通训练林尊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家人配合支持他,表示如果家人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对待林尊的要求不一致,就容易让林尊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渐渐地,家人们形成了教育联盟,互相配合,大家的教育理念统一以后,对林尊的成长大有裨益。家庭训练是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长期付出努力。

(五)发掘兴趣天赋,实现自立发展

1.创造条件发展自闭症儿童天赋

有实例说明,那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自闭症儿童,通过个别化的教育辅导和学习,在学术或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然而,对于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来说,我们不能奢望他们有辉煌的事业,但必须从现实的角度,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辅导,让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许可范围内,达到生活上一定的“自立”。

有一位自闭症儿童周于翔(化名),从小只要给他一支画笔和一张纸,他就可以安静地涂鸦一个上午。上小学时,老师观察到他在绘画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天分。听从老师的建议后,周爸爸带着翔翔去专业的美术课外辅导班专门学习画画。在老师的用心指导下,加上翔翔特有的机械式固着的专注行为以及绘画特长,翔翔的作品有着异于常人的艺术天分。翔翔的绘画作品经常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在10岁时就举办了自己的油画创作展,一共展出50余幅作品。许多人在初次看到翔翔的作品时,都不相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位自闭症儿童之手。

2.利用情境教学,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力

自闭症儿童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完全不在意,更难以认真坚持学习,但若发掘了他们的兴趣所在,利用兴趣情境去教学,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出一门技能,便可为将来在社会上自力更生提供保障。例如,自闭症儿童官氏兄弟,一向对食物很感兴趣,家人就培养兄弟俩把吃的兴趣变为专业。父母会买食谱给兄弟俩看,兄弟俩连简单的一年级水平的唐诗都背不下来,但却能把食谱中所需要的食材背熟,并和父母到市场上去采购,然后依照食谱上的教法来练习烹饪。这就是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水平。官爸爸发掘孩子有做厨师的可能,便寻找设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餐饮专业学校给兄弟俩就读。兄弟俩通过参加新学校举办的烹饪比赛而顺利申请到此职业高中就读。高中毕业后,兄弟俩凭借一技之长得以在实习的素食餐厅继续工作。

台湾大学医学院宋维村教授表示:“虽然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较低,但还是有不少的自闭症儿童具有特殊的才能。只要对这些孩子多付出一些关怀,每一个自闭症儿童或许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