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因素
(一)可近性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达98.3%,台式、笔记本电脑上网比例分别为48.9%、34.5%,网民使用电视上网比例达29.7%。儿童可轻易获得上网设备,加上近年来“家校通”“校校通”等工程的普及推广,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各类研究都需要借助网络,互联网已经逐渐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之所以吸引许多儿童,是因为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的内容,而且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相关条例,但各地的执法机关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对大大小小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监管不到位。不少网吧的经营业主为了个人私利仍然对未成年人开放,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随时都可以接触到的网络,增加了儿童网络成瘾的风险。
(二)家庭环境
专制型家庭中,往往以家长为唯一权威,要求孩子听话,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与家长之间都没有平等有效的沟通机会,导致儿童在承受家庭巨大压力无处释放时,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中获得的自由和控制感让孩子暂时逃避家庭问题,久而久之,不能自拔。父母离婚、分居的家庭中,儿童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自卑心理,被人嘲笑或者排斥从而停止现实的人际交往。上网聊天、游戏、视频等能填补情感的空白,逃避家庭纷争,网络成为其唯一的精神寄托。家庭本身对互联网的认知也会影响儿童网络的使用,一些家长仅仅看到互联网的积极面,或者自身也正热衷于网络使用,那么监护人就起了一个过度使用网络的榜样。还有一些家长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合理化是影响儿童网瘾防治的重要原因,他们会觉得这是时代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过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些问题自然会化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双职工普遍,家长忙于工作,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娱乐休息几乎都交给了电子产品,儿童对“电子保姆”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父母与子女的真实相处时机,孩子缺少陪伴,父母不知道如何高效陪伴,一旦孩子形成网瘾并造成了不良后果,家长更是无所适从。
案例解析
在小强的案例中,小强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科学、民主的教养,缺乏父亲的关注和陪伴,与母亲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网络游戏成了小强内心唯一的寄托。家庭环境是小强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
(三)同伴影响
人都有被认同、被接纳的需求,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互联网提供了这种需求满足的更加直接、快捷的方式。人们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变得“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对于青少年儿童,这种需求尤为突出,同伴之间分享信息会使用网络,他们也能有机会参与同伴间的线上游戏,为了获得持续的被接纳、被尊重和优越感,儿童会向家人争取更长的时间进行游戏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