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一)补偿理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补偿理论,具体来说,陶宏开、党波涛认为,学业成就的评估系统过于单一,导致许多年轻人会去网络中寻求“精神补偿”。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还有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占据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孩子几乎很少接触到新鲜有趣的事物,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而网络中的视频、娱乐、游戏简单易操作,信息丰富有趣,游戏中还能及时获得奖励,因此,网络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儿童,容易在网络上得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关注、肯定。他们往往隐身于虚拟世界中,没有评价,没有威胁,他们在社群、游戏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且迅速与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连接。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智力类型,有的对音乐特别敏感,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有的记忆能力强。这些学业不理想的儿童在互联网上能找到另一个空间和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就感。

案例解析

在小强的案例中,小强表示,“只有在游戏世界里,他是人人追捧的高手,这样的乐趣在现实生活根本无法给到他”。小强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优势可以在游戏中发挥,优势得到肯定,不断强化,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延长。这也是他网络成瘾的一个原因。

(二)情境压力

儿童在生活中遭受的重大事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情境压力,这也是网瘾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经历转学、搬家、父母二胎、离婚、家人死亡等生活巨变的儿童,可能沉溺在焦虑、抑郁、愤懑、痛苦等情绪中,而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没有伤害的,可以重新开始的“世外桃源”。开始时他们并没有对网络上瘾,使用网络的行为也只是暂时的,然而,网络带来的欣悦感,会让他们渐渐忘却“初衷”,慢慢网络成瘾。比如,一个儿童因为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他害怕被妈妈忽视,于是想要制造一些问题来引起家人的注意,便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由于家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忙于照料弟弟,对于他的网络使用并未规则化,两年下来,他的学习成绩落到了班上的倒数,视力急剧下降,烦躁易怒,天天都想着游戏升级。对于儿童网瘾的咨询与治疗,一定要对当事人目前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当事人是否在用网络逃避痛苦局面。

(三)认知行为观

戴维斯认为,网瘾不仅仅是行为成瘾,他从理论上将网瘾概括为独特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是这种模式导致了负性的生活后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网络成瘾者往往忧心忡忡,灾难化思维也许是其强迫性网络行为的一个原因。他们负性的核心概念驱使其寻求一种简单的逃避方法,那就是网络。戴维斯还认为,网瘾认知行为模型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适应不良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通常自我怀疑、低自尊、消极自我评价的人会对网络带来的缓解抱有更高的期待,从而加强或维持网瘾,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