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风的形成及特征

北朝文风的形成及特征

与南朝浮艳雕绘文风相对立,北朝文风质朴敦厚。文风的形成关联到文学的风格。在影响文学的诸因素中,社会思潮是主要的。在北朝社会思潮中,佛教极其重要。

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南北在政治上形成对峙、南北经学与佛学也各异其趣,有“南学”、“北学”之分。“南统”、“北统”之异。

北朝佛教盛行造寺、塑像、开窟、建塔等宗教活动,整个社会都加入。如云岗、龙门石窟,由皇帝先经营,后又有贵族、富豪参加。洛阳寺院达一千余。《洛阳伽蓝记》说:“京邑比丘,悉皆禅诵,不以讲经为意。”

北朝佛教只注重宗教形式,不太追究义理的特点,与社会动乱及文化不发达有关。北魏醉心征讨,根本无法顾及文化教育;鲜卑民族本身文化落后,自然形成只对佛教形式而不对佛教义理感兴趣的状况。佛教学风便显得实在朴实,近乎功利。

北朝经学也与南朝经学传统不同,由此产生的学风亦不同。南学清通简约。北学沿袭汉人注经传统,常在广征博引中迷失要旨。其语言上也质朴无华。

学风与文风是分不开的,治学态度与作文态度也密切联系。由于经学与佛学的关系,北朝形成了质朴敦厚的学风,文风也受到影响。

北朝文风有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经世致用,文多平实无华。

二是作文态度严谨,颇重证实。

与这种质朴敦厚文风相适应,北朝的文学思想则表现出重质轻文的观点。